非遗里的大美上饶
宁波
宁波 > 社会热点 > 正文
站内

非遗里的大美上饶

夏夜的上饶市弋阳县上空传来阵阵高亢空灵的戏曲声。演出团队的主唱正是弋阳腔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徐小芳。自幼深受弋阳腔艺术的熏陶的她,立志要为弋阳腔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林西怀老师是我学习、前进路上的榜样。”

弋阳腔被称为中国戏曲高腔的鼻祖,对徽剧、京剧等40多个剧种产生深远影响。其中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弋阳腔代表性传承人林西怀为代表。然而,弋阳腔不过是上饶非遗版图的一角。在上饶灿若星河的非遗版图上,拥有571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74位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包括婺源傩舞、赣剧、婺源“三雕”、铅山连四纸制作工艺、绿茶制作工艺等在内的10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非遗里的大美上饶

非遗里的大美上饶

7月17日,被古老文化不断浸润着的上饶,迎来了关注他的客人们,“江西是个好地方·非遗传承谱新章”——让世界发现大美上饶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这里启动,来自全国各地媒体代表、网络达人、海外达人、海外推荐官走进上饶,开启3天2晚的非遗深度体验,感受“大美上饶”。这不仅是上饶得天独厚非遗馈赠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上饶凭借世代传承的非遗文化智慧与匠心传承,在非遗领域的一次持续探索与传承之旅。

上饶非遗,为何如此丰沛?

历史上的上饶是吴楚文化交汇处,文化多样性在此交融碰撞。深厚的历史底蕴是上饶非遗丰沛的基石。上饶建城已有1700多年,在漫长岁月中,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在这里交融汇聚。万年县大源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发现了当今世界上所知最早的栽培稻遗存,将世界稻作起源提前至12000年前,由此孕育出极具地方特色的稻作习俗,并于2014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这些非遗项目如同时间的使者,见证着上饶悠久历史。

上饶怀玉山下的锦溪古村,就拥有玉山班演艺、罗纹砚制作工艺、陈文武石雕石砚和玉山下汤酒习俗在内的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延续千年的农家宴席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非遗里的大美上饶

向西北约100公里的婺源县,其婺源“三雕”(砖雕、石雕、木雕)艺术源远流长,是徽派建筑艺术的重要代表,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它融合了江西本土文化与安徽徽州文化特色,木雕饰于堂内屏风、梁柱、窗棂、门楣等处,集美学、力学、数学、历史学、生态学于一体 ,是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这得益于其特殊的区位,使不同地域文化在此碰撞交流。

上饶地处江西东北部,处闽浙皖赣四省交界处,是“八方通衢”和“豫章第一门户”。

非遗里的大美上饶

被称为中国传统手工造纸技术发展至高峰时的“活化石”见证的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其制作需经沤、蒸、抄、焙等72道工序,从砍竹到成品生产周期长达一年。铅山凭借便利交通,汇聚各地造纸技术精华,形成独特的连四纸制作技艺,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

上饶非遗可谓丰沛。这与其不断提升保护能力和保护水平,大力探索活化传承、创新利用新路径密不可分。

首当其冲是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为上饶非遗的传承发展保驾护航。近年来,上饶相继出台《上饶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保护暂行办法》《上饶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第一批濒危项目名录》等系列政策。今年1月1日,江西首部戏曲保护传承地方性法规《上饶市弋阳腔保护传承条例》正式实施,为弋阳腔保护传承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同时,建成市博物馆非遗展区、婺源非遗展示馆、徽剧艺术馆、鄱阳赣剧饶河戏展演中心等一批传承展示阵地,为非遗项目提供展示平台。

非遗里的大美上饶

在婺源,徽剧、傩舞等非遗表演,歙砚、甲路纸伞等非遗产品成了一道新的风景。非遗与旅游融合成为带动产业发展、推动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全县与非遗相关的文旅产业从业人员超10万人,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如今上饶市4A级以上景区基本都有非遗项目常年入驻。此外,各地特色传统文化街区、街道都有当地的民俗文化展示点和民间特色技艺入驻。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民众的热爱与传承是上饶非遗丰沛的内在动力。在婺源,每逢节假日,徽剧、傩舞等非遗表演吸引众多村民和游客观看,村民们积极参与表演,传承先辈留下的文化瑰宝。在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传承人群体坚守传统工艺,将古老技艺代代相传。许多民间艺人收徒授艺,让非遗技艺后继有人。

从传承人到更多人

非遗可以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传承的匠人精神。世代相传的手工艺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让我们目睹那些沉静专注的节奏,得以与绵延不绝的美和生命力共鸣。在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匠人和传承者的初心与坚守弥足珍贵。

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非遗保护传承,关键在人。近两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校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非遗里的大美上饶

4月29日下午,非遗进校园暨数字资源推广活动在上饶师范学院图书馆前广场举办。

6月11日上午,信州道情传习所挂牌活动在上饶职业技术学院创梦空间举行。“道情不仅是表演艺术,更承载着几代人的情感记忆。”“四个100”非遗导师林妍含表示,“希望通过校园传习,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爱上这门艺术。”

弋阳中等专业学校则设立了弋阳腔表演专业,采用“非遗传承人+专业教师”的双导师制。截至目前,该校已培养60余名专业学员,其中12人加入专业剧团,让这门古老剧种有了青春力量。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创作。

非遗里的大美上饶

广信根雕匠人乐政平在创作中融合传统与现代美学,积极推动“受众年轻化、作品生活化”转型,开发出木质发簪、“冰墩墩”摆件等文创产品,让根雕艺术走进日常生活。

胡寿高的灵山糖画则探索出“以勺为笔”的个性化创作路径。他更将家族传承的糖画技艺与现代审美结合,让妻子周秋仙、儿子胡周坤加入传承队伍。

年轻人为非遗传承增加无限可能。在雕刻车间内,“90后”青年郑发正手握电磨机,全神贯注对工作台上这座名为“大鹏展翅”的根雕作品细细打磨。2010年,19岁的郑发师从赵富良学艺,15年来不曾停下脚步,现已成长为广信根雕匠人的青年代表之一。“我很喜欢这门手艺。每当自己雕出满意的作品,那种喜悦无法替代,觉得再辛苦都值得。”郑发如是说。

坚守源于热爱。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主动想方设法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社交媒体和网络视频平台已经成为许多传承人传承非遗的“第二现场”。“家人们看过来,这就是连四纸制作的关键步骤——‘烘纸’,温度必须控制在60度左右……”镜头前,58岁的章仕康略显生涩地举着手机直播,身后的焙笼冒着袅袅热气。这个曾因找不到传承人而焦虑的老艺人,如今在抖音拥有5.2万粉丝,每场直播能卖出200多刀(量词,用于纸张)连四纸。

5月24日晚,“2025非遗视频创作大会”在婺源县启幕,大会以“视界非遗 创见未来——打造非遗传播新生态”为主题。中共上饶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邱向军出席开幕式并表示,“此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推动‘非遗传承人’与‘青年创作者’双向奔赴,展开一场‘传统’与‘现代’的深度对话,点燃‘技艺’与‘创意’的激烈碰撞,为非遗插上数字化翅膀、注入新时代活力。”

中共婺源县委书记徐树斌则表示,全国非遗视频创作大会落户婺源,为婺源迎来了一次宣传展示婺源形象的难得机会,这是推动婺源非遗传承与新兴媒介深度融合的重要契机。

据悉,上饶文旅部门联合短视频平台推出“非遗新说”计划,培训150余名传承人掌握直播技巧。其中不乏鄱阳渔鼓艺人王秀莲、横峰剪纸传承人吴素莲等活跃在短视频平台的流量博主。

今年62岁的姚廷年,自1981年入行以来,坚持学习钻研木雕(根雕)技艺,汲取各家之长、不断开拓创新,并先后收徒100多人,“我有责任和大家一道努力,让老手艺一代代传下去。”

正是一位位林西怀、赵富良、乐政平、胡寿高、姚廷年等扎根乡土又仰望星空的传承者们,将非遗传承到郑发们的手中,以坚守为经,创新为纬,共同编织出上饶非遗永续传承的时代锦绣。

大美上饶 自在山水

非遗是传统的。

去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今年1月14日,由江西省政府新闻办、上饶市人民政府联合举行的2025“最美乡村过大年 婺源非遗贺新春”活动新闻发布会上,上饶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祝美清介绍说,自从2013年开始,上饶市坚持每年春节期间举办“乡村过大年系列活动”,通过非遗展示、民俗体验、美食品鉴等多种形式,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上饶赏“乡村美景”、游“绿水青山”、探“非遗匠心”、忆“传统民俗”。“为进一步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在列入人类非遗名录后首个春节之际,从今年1月17日开始,我市将再次拉开2025‘乡村过大年系列活动’的序幕,200多场特色文旅活动遍布全市12个县(市、区)。”

翻开上饶地图,一场场“非遗+旅游”的双向奔赴跃然眼前。

近年来,上饶市将非遗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乡村振兴有机融合,让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眼下,世界自然遗产、国家自然遗产三清山正值暑期旅游热。在“山上、山下”双轮驱动的发展思路下,三清山景区奏响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美美与共”的最美和音。山上,核心景区以管理保护为主;山下,构建“金沙—沉浸式夜游体验区,枫林—高端民宿集聚区,港首—旅游生活幸福区”差异化布局,丰富业态。

非遗里的大美上饶

一直以来,上饶市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全方位保护自然瑰宝和文化珍宝。目前,全市共有1项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1项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项世界自然遗产、2个世界地质公园、4个国家级5A级景区、36个国家级4A级景区、2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4年,全年接待游客2.3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18亿元,均创历史新高。去年“五一”假期,上饶入选旅游热门城市TOP20;国庆假期,全市重点景区过闸机游客人数达235.4万人次,婺源成为排名第一的热门宝藏小城。

其中,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武夷山是世界同纬度带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有植物宝库之称。2021年,横跨赣闽两省的武夷山国家公园设立,不仅及时保住了武夷山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也守住了武夷山的文化之魂。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提出融入旅游空间、丰富旅游产品、培育特色线路等8项重点任务。2024年,全国各地密集推出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孵化“非遗+演艺”“非遗+旅游商品”“民宿+非遗”等业态,以非遗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以旅游促进非遗传承传播。

上饶德兴市的隐居·石头部落景区,处于婺源、三清山、望仙谷和景德镇旅游金三角区域,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景区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底,乡村文化康养资源为依托,省级非遗“鹅卵石民居营造技艺”为核心,集明清古建、非遗石头寨、乡情水寨、亲子研学、种养殖、休闲度假、游乐体验、医养为一体的田园康养旅游综合体。

非遗里的大美上饶

婺源则推出古宅“认养”模式,对古宅进行保护性修缮,同时引导民宿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全县1100多家民宿,间接带动2万余人就业,民宿体验游成为婺源旅游经济新亮点。

大美,上饶;大美,非遗。如今行走在上饶,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如毛细血管般深入城市肌理。面向未来,上饶以时代活力激发传统魅力,绽放非遗更加迷人的光彩,讲好“大美上饶”故事。(文/李梦丽)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