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东平原的古村落里,李善人这个名字早已超越了简单的称谓,成了乡亲们心中 “活着的菩萨”。四十载寒来暑往,他背着褪色的药箱踏遍周边十里八乡的土路,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为穷苦人搭脉诊病;他守着斑驳的药柜研究药材特性,帮乡亲们把地里的草药卖出好价钱;他对着陌生的镜头学习直播,把健康知识送进千家万户;他记着村里每个孤寡老人的生辰、每个贫困孩子的学费,用细碎的温暖织就一张守护乡邻的网。
药箱里的光阴:踏破山路只为 “能看上病”
“李大夫的药箱比俺家的老衣柜还老。” 这是村里老人常挂在嘴边的话。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缺医少药,有人生病只能硬扛。刚从卫校毕业的李善人揣着一本泛黄的《本草纲目》回了村,自掏腰包置办了第一个药箱。那时村路泥泞,他常常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两三个小时山路,去给行动不便的老人看病。有一年冬天,邻村独居的张奶奶突发哮喘,他顶着暴雪徒步五公里赶到,看完病又踩着结冰的路面往回赶,到家时棉鞋冻成了冰壳,双脚早已失去知觉。
四十年来,他的药箱换了三个,里面的器械添了又添,唯独 “分文不收” 的规矩没变。对家境贫寒的乡亲,他不仅免掉诊费,还常自购药材送去。有人过意不去要给鸡蛋、送蔬菜,他总是笑着婉拒:“俺爹给俺取名‘善人’,就是盼着俺能帮人,要钱就对不起这名字了。” 如今他的诊室墙上,挂满了乡亲们送的锦旗,“妙手仁心”“济世良医” 的烫金大字,在岁月打磨下依然亮眼。
药香里的牵挂:让草药变成 “救命钱”
村里多山地,适合种植金银花、艾草等药材,可乡亲们不懂销路,辛苦种出的草药常烂在地里。李善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翻遍医药典籍研究药材品质,跑到县城的药材市场拜师学艺,把自己变成了 “药材通”。谁家的艾草该收割了,他提前去指导晾晒;谁家的金银花等级分不清,他带着放大镜逐朵筛选。
为了找到靠谱的收购商,他曾连续一周守在药材市场门口,用诚意打动了一家老字号药铺。后来他又学着用智能手机联系外地客商,自己开车送样验货。这些年经他手卖出的药材,帮乡亲们多赚了几十万元。有农户要分给他提成,他却说:“看着你们的钱袋子鼓起来,比给俺啥都强。” 如今村里建起了药材合作社,他依然每天去地头看看,像守护自家孩子一样守护着这片药材地。
镜头前的坚守:把健康送进 “寻常百姓家”
“家人们好,今天咱讲讲夏天怎么用艾草驱蚊……” 镜头里的李善人头发已有些花白,但说起养生知识却精神十足。两年前他发现,很多老人不懂科学养生,常因小毛病拖成大病。于是他在年轻人的帮助下开了 “医助有缘人” 直播账号,每周三次讲解常见病防治、节气养生知识。
刚开始面对镜头,他紧张得说不出话,常常对着镜子练到深夜。为了让内容更实用,他把乡亲们常问的问题记在本子上,一条条查资料、找方法。有次讲高血压调理,他特意邀请村医一起直播,还准备了图文手册免费发放。现在他的直播间常有上千人观看,不少外地网友留言:“李老师的话接地气,比看说明书管用。” 他常说:“直播不是为了当网红,能让更多人少生病,这事儿就值。”
心坎上的惦念:用温暖焐热 “孤单岁月”
村里的孤寡老人王大爷至今记得,去年生日那天,李善人带着饺子和新棉衣来看他;贫困学生小敏也忘不了,每次开学前,李善人总会悄悄把学费塞到她手里。这些年,李善人资助了 8 个贫困孩子上学,照顾着 6 位孤寡老人的日常起居。他的工资不多,却总在这些事上 “大方”。
有次王大爷突发心脏病,是他连夜送医垫付了医药费;小敏父亲生病时,是他帮忙联系医院、照看家里。有人问他图啥,他说:“人这一辈子,能被人需要是福气。” 他的善举像一粒种子,带动着村里越来越多人加入帮扶队伍,现在村里成立了志愿服务队,大家跟着他一起看望老人、辅导孩子,温暖在村庄里悄悄传递。
四十载善行如一日,李善人没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却用无数件小事在乡亲们心里种下了春天。他的药箱装着岁月,药香里飘着牵挂,镜头前藏着真诚,心坎上记着惦念。正如村里老槐树的根,深深扎在这片土地里,用沉默的坚守滋养着一方乡邻。这样的 “善人”,或许没有响亮的名号,却在寻常日子里活成了最动人的模样 —— 这模样,是医者仁心,是乡土情深,更是人间最珍贵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