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区新碶街道玉兰社区:国际化社区的文明生长密码
宁波
宁波 > 城事聚焦 > 正文
站内

北仑区新碶街道玉兰社区:国际化社区的文明生长密码

在北仑中心城区,玉兰社区像一座微缩“地球村”,这里不仅居住着归侨侨眷、港澳台同胞、海外留学生等250余人,还吸引了来自美国、德国、法国、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70余名外籍居民。近日,玉兰社区获评全国文明单位,正是对这个国际化社区以文明为桥、多元共融的生动注解。

社区航拍图。

制度破界,搭起国际交流“立交桥”

面对多元人群,玉兰社区用制度打破文化隔阂。“国际友人关爱交流制度”+“五个一问候”,让外籍居民初来乍到就感受温暖。“玉见” 系列活动办了近300场,“我们的市集”上,各国美食、手工艺品扎堆,美国的咖啡香和中国的糖画甜交融,10余次大型活动,把“文明交流”变成日常风景,让不同国籍居民在互动中,读懂“和而不同”的社区文明。

春日邻里活动。

“1 + 3 + 54 + N”全域服务网,更是为国际化生活量身定制。1个社区轴心统筹,3个服务圈辐射,54个微网格精准触达,国际讲师团教外语、讲文化,志愿服务队帮办外籍居民的“中国事儿”。比如,帮德国居民办理居住证、教韩国友人使用智能快递柜,用“无差别服务”,让文明成为社区通用语言。

共治共情,绘就国际社区“同心圆”

文明社区建设,离不开各方携手。玉兰社区以“客堂间”和“洋治理”为载体,发动外籍居民家庭参与“文明社区”“文明小区”“文明家庭”创建。国际议事厅里,不同肤色、不同口音的居民围坐,为社区事务出谋划策。2021 - 2023年办结16000余件网格事,小到调解外籍邻居噪音纠纷,大到规划社区国际学校接送路线,中外居民攥指成拳,把“文明共治”烙进社区肌理。

道德典型的力量,也在社区文明建设中发光发热。浙江好人黄小琴带着志愿服务队,教外籍居民包汤圆、做香囊;流动党员马景毫上门帮外籍独居老人修电器,用“中国式温暖”,让文明不分国界。11支志愿服务队伍、1280人,把“奉献”变成社区国际化生活的一抹亮色。

文化共融,种下国际理解“金种子”

传统节日是文化交流的“窗口”。春节,英国居民学写“福”字,把中国年带回家;端午,法国友人跟着包粽子,惊叹糯米与粽叶的奇妙相遇。从2006 年开始的 “中外家庭文化节”,成了文化“发酵池”,中外家庭结对、才艺 PK,让“文明共赏”成为社区文化符号。

宁波春晚北仑分会场。

面对邻里矛盾,玉兰社区巧用“契约精神”化解文化摩擦。邱女士被外籍邻居派对噪音困扰,社工拿出《文明派对契约》,约定时间和分贝,矛盾迎刃而解;卡塔尔居民与日本邻居因养犬起纠纷,《文明养犬契约》让双方握手言和。6个契合不同文化习惯的契约模板,加上第三方见证,用国际通用的“契约精神”,让文明规则落地,让矛盾调解有章可循,以文明方式化解多元生活摩擦。

温暖延伸,传递国际社区“人情味”

“玉见”爱心暖柜在寒冬为户外劳动者送去温暖,4个点位的暖柜每周都有爱心人士补充物资,环卫工人、垃圾督导员能在这里歇脚、取热饮。美国教师感慨:“这就是中国社区的温度!”

腊八送粥活动。

从制度破冰到文化共情,从共治共享到温暖传递,玉兰社区把“国际化”与“文明味” 拧成一股绳。获评全国文明单位,是这个“地球村”的成长勋章。未来,这里将继续以文明为舟,载着多元文化驶向更广阔的共融海洋,让世界看见:中国社区的文明,既能拥抱全球,又能温暖人心。

来源:文明宁波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