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沉没于南宋初年的古船“南海一号”在广州现身,一度引发人们对古航海时代的追忆,也成为广州对“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的最大筹码。
但在备受世界关注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多处遗址中,唯独在宁波发现的遗址和文物全部来自陆地,没有来自水下的文物、遗址的印证。广州的此次发现,引发宁波人的思考:阿拉宁波的“东海一号”在哪里?
1998年12月,我国第一家水下考古工作站入驻宁波,宁波水下考古工作正式开始。
喜报频传:从1998年起,截至2008年底,宁波共发现4条古沉船。另外,1995年在象山滩涂边发现的一条沉船,经考证,为近700岁的明初海船,这也是宁波目前发现的最大古船,在国内也十分少见。
水下考古只是一个缩影,透过它,人们看到的是昔日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丽画卷。
宁波的海上丝绸之路,早在东汉晚期就有了
从世界的范围看,宁波地处东半球太平洋西岸,中国海岸线的中段,自古以来,便是重要港口。河姆渡遗址出土的7000年前的木桨、独木舟,便是宁波先人从事水上生产活动的明证。
宁波的海上丝绸之路正式始于何时?
“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确切时间,目前尚未找到文献记载。”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副研究员林浩告诉记者,他之前对此做过专题研究,包括对老城区周围不少汉代墓葬等考古发掘,最后得出结论:始于东汉晚期,发展于唐代,鼎盛于宋元,进入明清,虽受“海禁”政策的影响,但没有中断。
从一些历史资料上管窥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史:
——1976年,鄞县云龙镇甲村石秃山出土一件战国时期的羽人竞渡纹铜钺,说明2000多年前的越人已经使用帆船航行,之后又发现了刻有水波纹的原始青瓷。这被视为开拓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
——史载,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派横海将军率部队“句章浮海”征东越王余善,说明当时从句章(宁波)到东越的水道早已打开。
——唐长庆元年(821年),明州(宁波)迁治三江口,跻身于四大名港(另三为广州、扬州、交州)之列。日本遣唐使先后四次在明州登陆入唐,其中最著名的是入唐八大家之一的最澄,前往天台山求学,归国时从明州带了一批经书文物,在日本创建天台宗。同时,越窑青瓷也从此远销世界各地。
——宋元时期,明州(庆元)港为我国三大国际贸易港之一,当时明州两次奉旨打造“神舟”号,造船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
——北宋淳化二年(991年)开设市舶司,明州成为中国通往日本、高丽的特定港,同时也始通东南亚诸国。当时还有一个故事,公元1167年日本僧重源来宋学习“天竺式”建筑,曾帮助建造明州阿育王舍利殿,回国后,还邀请明州著名建筑师陈和卿赴日,在公元1181年帮助日本重建“国宝”东大寺。
——明代,宁波港是中日勘合贸易的唯一港口。
——清代,设在宁波的浙海关是当时全国四大海关之一。
水下考古将为宁波海上丝绸之路辉煌史提供佐证
为使海上丝绸之路大放异彩,宁波已联合广州、泉州、扬州、蓬莱五市,为它“打包”申遗。
2001年起,宁波开始了“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之路。
2006年12月,宁波和泉州作为海路部分,进入“丝绸之路中国段”申遗预备名录。
2009年,国家文物局将泉州、宁波、广州、扬州、蓬莱等五城市纳入“海上丝绸之路”捆绑申遗计划。
目前,宁波现有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存120余处,按不同历史功能分为港口与贸易、城市建设、多元文化和海防要塞四类,其中10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已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宁波申遗办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遗存较集中地分布在以宁波城为中心的近海和江河两岸,数量之多、分布之密集、内涵之丰富,均为古代港口城市所罕见。不过,让这名负责人遗憾的是,这10处有代表性的遗存,全部来自陆地,没有一处来自水下。
不过,自1998年起启动的水下考古工作虽然没有找到作为代表性的遗存,却一直屡有发现:启动当年,在象山海域,发现了一艘清代木质商贸运输沉船,也是浙东海域首次发现的第一艘具有较高价值的水下古沉船。象山清代木制商船的发现,只是揭开了宁波水下丰富宝藏的冰山一角。之后,宁波水下考古队还陆续发现了和义路唐代龙舟、海运码头北宋沉船、和义路南宋沉船、象山涂茨明代沉船等4艘古沉船。
2010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公布了一份“海底宝藏图”:浙东沿海有37处海域相对明确的水下文化遗存点,出水文物2189件,其中14处属于宁波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