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治水声声急

    (本报评论员)三面际海,带江汇湖;依水而生,因水而兴。宁波是名副其实的水乡。但水乡宁波也缺水,却是不争的事实。宁波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仅为浙江省平均水平的57%,资源性、水质性和工程性缺水并存。目前,全市水资源开发已接近极限。

  饮用、洗涤、灌溉、生产,时时处处离不开水。但让人忧心和可怕的是,“水少了”———水资源短缺不说,宁波还面临“水脏了”———水污染严重、“水多了”———洪涝灾害频发等难题。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已经成了避无可避的历史性挑战。

  宁波境内,河网密布,但由于各种污水和垃圾一度乱排滥倒,河流遭受严重污染,好多变成了黑河、臭河、垃圾河。村民在村头小河中淘米洗菜、钓鱼抓虾、游泳嬉戏的光景变成了美好回忆。水脏了,老百姓感受最真切,反映最强烈。“五水共治”中,治污水难度最大、最重要,是“牛鼻子”、“鹅脖子”。

  水是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最重要的公共物品。水被污染了,身体健康、生活品质都会受到威胁。而随着收入的提高和水污染的加剧,市民会越发留恋清清河水、越发痛恨污水横流,对全面治水的期望值也会越来越高,由此引发的矛盾也会越来越多。“五水共治、治污先行”已经成了重大而急切的民生问题、社会问题。

  江南水乡,人与水、经济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根子就在过于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粗放增长模式。水环境综合治理与经济转型升级紧密相连、互相影响。转型升级之功一日不成,水污染之害就一日难除;反之,水污染之害一日不除,转型升级之功也一日难成。“五水共治、治污先行”,也已成了重大而急切的经济问题、生态问题。

  在工业快速发展之后,“绿水青山”就成了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巨大资本,和打造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优势。“五水共治”,既优环境更惠民生,既扩投资又促转型。“市民邀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生态镇镇长被环保局长约谈”等,早已不是茶余饭后的一个个谈资,而是倒逼我们“五水共治”的一声声号令,紧迫急促,催人奋起。 

功成不必在我

    (本报评论员) 水,污染起来用不了多长时间,但要治理恢复,不光需要巨大的智慧、勇气和投入,还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而且,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些新的问题会不断出现。退一步讲,就算实现了目前制定的治水目标,要让全社会真正养成亲水、爱水、护水的自觉意识,让河水永远清澈,也绝非易事。

  不必讳言,少数领导干部和基层同志对以治水促转型心存顾虑。有的担心整治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力度太大,会影响GDP增长和发展速度,面子上过不去;有的觉得治水是潜绩,要医好水污染这个“慢性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精力、财力,短时间内很难见效,弄不好还会影响自己的政绩。这些思想顾虑,道出了治水的艰难,也反映了少数干部政绩观存在的偏差。这要求社会各界,特别是主政一方的领导干部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眼界和胸襟。 

  “功成不必在我”,是因为,领导干部治水是为人民谋利和服务,是职责所在,也是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不能老想着自己能得多少政绩。不然,不但做不了事,急功近利、斤斤计较,还可能坏事。还因为,包括治水,党和人民的一项项事业,都是一场场“接力赛”,自己是在前任打下的基础上做事,也需要后任接着做下去。如果领导干部“只管一段”,不愿做那些打基础、顾大局、利长远的事,许多事业就可能半途而废。更因为,领导干部现在下大决心治水,短期内可能会让一地的发展受些影响,可能会影响自己一时的政绩。但假以时日,水治好了,说明发展方式转变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走通了,GDP增长和发展速度会更快,老百姓和历史的评价会更高。要说政绩,这才是更值得领导干部追求的政绩。

  “五水共治”,是一场攻坚战,要啃硬骨头、涉险滩;更是一场持久战,要驰而不息、久久为功。领导干部能像大禹治水那样“咬定青山不放松”,需要个人牢固树立“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和“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更需要改进政绩考核“指挥棒”。考核领导干部,不再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既要看发展又要看基础,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

谋定而后动

 (本报评论员)连日来,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黑河、臭河、垃圾河被曝光后,各地闻风而动,迅速展开了整治工作。

  “五水共治”,需要立说立行,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但从以往一些地方治水失败的教训来看,越是群众意见多、反映强烈的时候,越是不能盲动瞎动,而是要谋定而后动,放眼长远,统筹安排,持续发力。

  “五水共治”,具有极强的系统性、综合性。一方面,“五水共治”好比五个手指头,分工有别、和而不同,既要抓重点更要重统筹。另一方面,一些河流遭污染,与区域的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当地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以及上下游领导干部和群众的环保理念等密切相关,治水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既需要先把统一规划做好、做充分,把握轻重缓急,分步实施,协调推进,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治水而治水;更需要处理好治水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本地的治水规划与相关区域的治水规划的衔接和呼应。不然,可能一时雷厉风行、轰轰烈烈,但最后要么顾此失彼、因小失大,要么“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就像“拉链路”一样,花钱“打水漂”不说,还可能贻误良机、丧失后劲。 

  “五水共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前天下午,全市农村治污“万人大培训”启动。这样的培训必要而及时。治水,该堵还是该疏、该快还是该慢、该进还是该退,考验的是治水者的智慧,实质是对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精准掌握、对治水新技术的合理应用,以及对治水政策法规的完善和执行。“五水共治”,须遵循客观规律,树立科学治水理念,认真调研,充分论证,科学决策,细化管理。不然,“心中没数热情高,情况不明胆子大”,不切实际、一哄而上、好大喜功,治标不治本,难免陷入“久治不愈”的怪圈。

  “五水共治”,既是关键战役,更是长远战略;既要谋一时一域,又要谋长远全局。面对全新的历史性挑战,我们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更要有谋定而后动的责任感,用好每一分钱、每一分力,一步一个脚印,积小胜为大胜,像先辈们当年造它山堰那样,真正造福一方、惠泽千秋。

做好“共”字大文章

 (本报评论员)曾遭严重污染和破坏的河流,无论是欧洲的莱茵河、上海的苏州河、省内浦江县的浦阳江,还是我们宁波的“母亲河”姚江,其艰难的治理恢复过程,无不说明治水需要统筹兼顾各方关系,调动集聚各方力量,做好“共”字大文章。

  “山林水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最基本的要素是水。“五水共治”是全面修复我们的江河湖溪。由于问题在河里,根源在岸上,治水就不能单兵突进,就治水而治水。而是要把治水规划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与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百姓增收、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等共同推进,河里、岸上同时用力,“五水共治”与社会治理同向而行,为治水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

  水是流动的、相通的,有流域、水域、区域之分,有上下游、左右岸、前后代等关系之别,更牵涉多家不同的管理部门。如果像以往那样,或是有人在下游治理,有人在中游观望,有人在上游污染;或是只要求别人保护生态,自己却不肯出钱补偿;或是多家部门不是同心下好“一盘棋”,而是“各人自扫门前雪”,那是不可能治好水的。只有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统筹谋划,摒弃零敲碎打、单打独斗,丢掉本位主义、以邻为壑,打破部门分割、地域屏障,防止“九龙治水”、“各管一段”,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才能打破“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怪圈。

  “五水共治”,其系统性和综合性决定了要在政府主导下,形成全民参与的强大合力。治水,政府义不容辞,干部责任在肩,必须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果取信于民。企业发展,总要占用、消耗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治水,企业家不能只是“悬赏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更要担负起社会责任,既严守法律,不乱排乱放,更要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积极参与治水、护水。水污染了,人人都是受害者,其实也是施害者。治水,每个公民都是主体,自己首先应该成为行动者,且不说捐款、当志愿者,单是做到不乱扔垃圾、不乱排生活污水,就非常重要和紧迫。 

  “五水共治”,共识已经形成,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弘扬大禹精神,担当治水重任,做好“共”字文章,早日还一江清流给自然,还一河碧波给百姓。

李强:横下一条心 打好“五水共治”攻坚战
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强强调,“五水共治”是治环境、促转型、惠民生的重大战略决策,各地各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统一思想,真抓实干,横下一条心...
刘奇:打好五水共治攻坚战 加快打造美丽新家园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刘奇冒着雨雪到象山、宁海调研“三农”工作和“五水共治”工作。他强调,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

· 俞志宏专题研究推进“五水共治”重构绍兴产业...
· 龚正:坚决打赢五水共治攻坚战...
· 陈一新实地督察“五水共治”河长制工作
· 鲁俊:突出“五水共治” 深化改革攻坚
新华社:浙铁腕“五水共治” 深化改革为人民谋福利
浙江省2013年初开始新一轮铁腕治水,并提出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五水共治”为突破口倒逼转型升级。

· 象山:以“五水共治”打造美丽半岛
· 一论扎实推进“五水共治”:水乡治水声声急
· 江北万达举行“推进五水共治、共建美丽家园”
· 五水共治百城擂台之湖州篇:再现江南清丽地
· 海归博士办公司审批十几天搞定
· 海曙信谊小学20余名小小监督员助力"五水共治"
· 遇上“五水共治”春风 环保人才从冷门转向走俏
 
夏宝龙:弘扬大禹精神治水   解释“五水共治”   党中央重视   各地在行动   党报评论“五水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