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0.2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0.2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0.2
海上丝绸之路,宁波两千年前起航[图]

2012年10月16日 15:00
来源:宁波晚报 作者:谢善实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宁波优越的地理位置

打开中国地图,就可看出,从山东半岛向南,中国的海岸线就向东凸出,然后又向西倾斜,这转弯处就是宁波,一眼就能看出宁波居于中国海岸的中间。长江就在宁波向北不远处。这就决定了宁波在航海中的重要地位。在中国近岸海域,由河水和海水混合形成了一股冲淡水性质的沿岸流,譬如东海沿岸流(又称长江冲淡水)。东海沿岸的海流路线随季节不同而不同。夏季,在西南季风盛行的6到8月,浙江沿岸海水向北流,在长江口外与长江水和钱塘江冲淡水汇合,形成一股强大的冲淡水流,向东北直指济州岛方向与对马暖流相接,其中一部分汇入对马暖流进入日本海。这个时节船舶适宜北航。冬季,长江流量大减,东海沿岸流也随着减弱,在偏北季风吹送下,长江冲淡水与钱塘江冲淡水汇合,沿浙闽海岸南下,并穿过台湾海峡直接入南海。这个季节船舶适宜南行。宁波恰恰处在海流线路交汇区域。这就给帆船时代的船舶航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宁波除了优越的地理位置,还有内陆便捷的水上交通。流经宁波的姚江,虽然向西延伸不远,但在上虞过通明坝有运河通向杭州,与京杭大运河相接。宁波四乡纵横交错的水道也提供了舟楫之利。在以水路运输为主的古代,这些为宁波港提供了广阔的腹地。这样优越的条件必然带来宁波港口的繁荣。

据史料记载,甬江流域最早的港口是句章港,公元前473年,勾践灭吴后,为发展水师,增辟通海门户,在此建设港口码头。句章古城位于现慈城镇乍山村一带,据合理推测,句章港码头应该位于现城山渡到半浦渡的姚江边上。中国历史上古老的港口还有广州港、合浦港(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登州港(位于今山东省胶州湾)和徐闻港(广东省),但它们均比句章港要晚上200多年。

句章县城在东晋隆安四年被孙恩起义军所毁,句章港也逐渐顺姚江向东沿至三江口一带。

唐乾宁五年明州刺史黄晟筑罗城。以后历经修筑,明州的古城门设置也是根据港口和运输的需要而增减。宋明州辟十城门:西望京门,旧名朝京门, 有水门,通漕运。南甬水门,有水门,通漕运。东南鄞江门,东灵桥门、东渡门、来安门,来安门在市舶司之右,旧不立名,呼市舶司门,因城外建有来安亭,所以称来安门,舶货入则开。东北渔浦门。北盐仓门(南宋改为和义门),盐入则开,附近还有达信门。北西郑堰门。南宋末,废鄞江门、来安门、渔浦门、达信门四门,仅余西面的望京门,东面的灵桥门、东渡门,南面的甬水门,东南的鄞江门,北面的盐仓门,共六门。东渡门遗址和渔浦门遗址都经考古发掘。发掘表明,渔浦城门基址是一处典型的城门遗址。宋代渔浦城门的建筑结构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由于明州已成为国家对外交通贸易的一个重要港口,原来面临姚江码头的渔浦城门,已不适应交通贸易发展的需要,故在原来的渔浦城门基础上加以拓宽。

渔浦门码头遗址位于海曙区和义路以北的姚江边上,2006年11月,通过考古发现,码头遗址建筑在沉积淤泥之上,揭露出来部分的平面呈L 状,石包土心结构。码头采用木桩基础,条石砌筑,石灰粘接。考古工作者推测码头平面应该呈“凸”字结构。根据考古地层并结合古代地方文献资料分析,判断该码头遗址为宋代渔浦门码头遗址的局部。

这些表明古代宁波码头排列于姚江和奉代江一线。江厦公园外侧的奉化江边更是成了繁华之地。丝绸茶叶在此启运,日本的遗唐使在此留有足迹,想当年,海螺鸣响,船号此起彼伏,“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可不是凭空得来的!

宁波的航海史

河姆渡是宁波人的骄傲。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附近是一片湖泊沼泽,离海比今天要近得多,很多专家认为河姆渡人是最早的航海人。河姆渡遗址出土新石器时期雕花木桨就是明证。

如果说,上述说法还有争议的话,那么战国时期的铜钺,则无可争辩地说明宁波的航海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1976年,鄞州云龙镇甲村石秃山出土一件战国时期的铜钺,高9.8厘米,刃宽12.1厘米。器身一面的羽人竞渡纹图案。铜钺上的一面铸有边框,框内上方为龙纹,双龙昂首相向,前肢弯曲, 尾向内卷。下部以弧形边框线为舟,上坐四人成一排,四人头上有高高飘扬的羽毛,双手持桨奋力划船。有学者认为,四人头顶上方是船帆。这些说明2000多年前的越人已经使用船帆航行。这件羽人竞渡纹铜钺,反映了宁波先民龙腾虎跃、劈波飞渡的奋发进取精神,它也是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标志性文物。

宁波秦时称鄮县,早在秦代以前,已有近海岛屿上的渔贩盐商和滨海地区的商贩互相航海贸易。晋代,商贾已北抵青州、徐州,南达广州、交趾。

再晚些,到了三国时代,宁波的航海就更发达了。宋代时,现在慈溪浒山一带还是大海,一直延伸到峙山公园。慈溪市观海卫镇五磊山北面更是一片汪洋。相传三国赤乌年间,吴主孙权之母吴国太坐船途经五磊山,深夜发现山上有红光闪耀,靠船后派人上山探看,见到有一个印度梵僧在此结茅篷静修。这位僧人就是那罗延尊者。孙权母亲就下令在此建造寺院。据光绪《慈溪县志》等有关史料记载,五磊寺的雏形崭露于公元3世纪。这并不排除那罗延是五磊寺的开山祖师。 那罗延圆寂后,筑塔安葬,那罗延尊者塔坐落于五磊寺西剩日湾。2003年12月慈溪市人民政府将五磊寺及那罗延尊者塔公布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日本学者桑原骘藏经考证后,认为明州(即今宁波)、福州、温州、松江等地,都是唐代中国的贸易港。当时,去日本的中国商人,南路照例从明州出发。从福州等地起航的海船,一般也先到明州停泊,然后再从明州出发横渡东海,到达值嘉岛,再驶进博多津。商人李邻德、李延孝、张支信、李处人、催铎等, 都曾自备船舶,往返于日本与明州之间。

久远的航海实践,造成了宁波深厚的航海文化,产生了富有宁波特色的航海谚语,比如,“初八廿三,稻草带缆”(初八、廿三为小潮汛,对系泊的船舶没有很大的冲击力),“老大不识潮,晦气伙计摇”。更有航海术语。比如,船到某个海域与地标距离最近处,航海院校的教师就会教学生,船到了某地“正横”。宁波的老大、水手却会说,与某地“并埭”了。在笔者看来,“并埭”比起“正横”来更形象也更容易理解记忆。

在江厦公园还可以看到一顶展览着的木椗。第一次看到时,笔者张开口几乎合不拢——这不是海军锚吗?海军锚全称“1848英国海军部部颁标准锚”。没有在船上看到过海军锚的到江厦公园去看看就可以了。这顶木椗长5.68米、宽2.1米,锚抓长1.95米,重200公斤。细看这木椗,椗杆顶端两侧向斜后方伸出锚抓,椗杆靠近顶端处有一大圆孔,一根粗木杠平放在木椗上。这根粗木杠在海军锚中叫横单,抛锚时将横单穿过圆孔,这样横单就会与两个锚抓互相垂直,沉到海底必定有一侧的锚抓插入海底,船一移动,锚抓就会像铧犁一样越插越深,保证锚泊的船不会移动。船舶航行时,横单从孔中拔出,这样便于放置船上。难怪英国海军部将这种形制的锚作为部颁标准锚。江厦公园木椗旁的碑文介绍,中国在宋代时使用木椗,到明代已经普遍使用铁锚了,可见陈列的木椗肯定是在明代以前制造的,英国发明这种形制的锚比中国整整晚了好几百年。

从明州(宁波)出发的海上丝绸之路线路图。

2003年,在战船街北部、和义路瓮城基址南侧出土的南宋沉船。

[责任编辑:王瑾芸] 标签:宁波 海上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