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初雪后第一个寒夜 随救助站工作人员为流浪者送温暖


来源:今日早报

2015年底入冬后的第一场大雪,来得那么突然,让人猝不及防。老张是湖南娄底人,在杭州“漂”了十多年,和其他流浪拾荒人员相比,老张穿得很干净,总是笑着和人说话。

2015年底入冬后的第一场大雪,来得那么突然,让人猝不及防。昨天雪过天晴后的阳光,也未能打消雪后的严寒,入夜后,气温骤降至3-4℃。

行走在路上的人收紧衣领,哈着白气,步履匆匆,盼望早些点亮家中的那盏灯。但是对那些拾荒流浪者来说,能够遮风挡雨的只有街旁的屋檐和高架下的桥洞。

昨晚,本报记者和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一起,为他们送去棉衣棉被,帮他们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夜。

“有了这床棉被,晚上睡觉就不会冷了”

昨晚8点多,室外气温只有3℃,虽没有刮风下雪,但空气湿度将近90%。走在外面,冷得让人后脑勺都有些生疼。

救助的第一站,我们来到了钱江三桥引桥下面,这里住着不少拾荒人员。

在一个桥洞下,我见到了老顾,他还不到60岁,头发却白了大半。身材瘦小的他,身上胡乱套了两件衬衫、一件夹克衫,最外面的棉服摸起来挺薄,显然还大了好几号。

他说,这些衣服大多是平时拾荒时捡来的,看着还干净就穿上了。

老顾是绍兴人,在一群拾荒者里,他的老家算是离杭州最近的。但出门四年多,他从未回去过,“父母不在了,没有兄弟姐妹,亲戚也不来往了。”

对自己的过去,老顾并不愿意多说。

因为上了年纪,也没有一技之长,在杭州的这些年,他就靠捡拾废品讨生活。一天下来,能卖个十多元,运气好的时候,最多能赚二三十元,但仅也够一日三餐,没有什么积蓄。

等卖完废品,老顾就一个人回到自己的家。这个“家”只有三四个平方,是他用纸板围起来的,中间一块厚一点的纸板是他的“床”,旁边摆着热水瓶、脸盆等生活用品。

下雪那天晚上,他没什么准备,风呼呼地钻进来,老顾把头埋在被子里,还是冻得够呛。

救助站工作人员将新棉衣新棉被和吃的东西递给他。老顾抱着衣服憨憨地笑,“谢谢啊,有了这床被子,晚上睡觉肯定不冷了。”

临走前,工作人员不忘嘱咐他:“要是还觉得冷,记得到站里来。”

“在杭漂了十多年,我已经住习惯了”

继续向前走,我们来到了清泰立交桥下,这里同样住着不少流浪拾荒人员。

看到救助站的车,老张特地从远处的“家”里走过来,领到了急需的一件棉服。

老张是湖南娄底人,在杭州“漂”了十多年,和其他流浪拾荒人员相比,老张穿得很干净,总是笑着和人说话。

“我家在清泰街64号,要不要到我那里坐坐?”老张问我。

“你有房子住?”

等走到清泰街64号,我抬头一看,原来这是写在立交桥柱子上的标记。老张上个月才搬到这里,因为原来住的立交桥正在施工。

他把这个“家”收拾得井井有条,床头床尾用几张硬纸板搭了围挡,其中一块上面插着一朵塑料的玫瑰花。

“这些家当有的是捡来的,有的是好心人送的。”老张说,在杭州的这些年,他的活动区域主要在四季青一带,和那里的商户、周边的居民都挺熟悉。

谁家有废品要卖,总会先想到老张。知道他生活条件不好,有的好心人就主动送些衣服裤子。

出门十多年,老张也从没有回过家, “不是不想回去,混得不好,回去了也没面子。”老张说,在杭州已经住习惯了。

他觉得在大城市里,机会多,而且这里的人对他都挺好的。

这个冬天,他并没有觉得特别冷。

救助已开展月余,为150多人送去温暖

离开清泰立交桥,救助站的车继续前往艮秋立交,寻找流浪拾荒人员。

事实上,民政部门从今年11月起就陆续开展救助,给150多名流浪拾荒人员送去了温暖。

“前一天下的这场大雪,温度又降了不少,我们特别担心这些流浪汉的衣服棉被够不够暖,所以这次特地准备了40套棉衣棉裤、60份方便面、饼干等食品,发放给他们。”杭州市救助站站长魏廉说。

在救助的同时,工作人员也试图劝导流浪人员返家,但极少有人愿意。

他们有的将拾荒当作了“职业”,有的则是被家人遗弃,还有的人怀揣着“发财致富”的梦想……

“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让他们平稳地度过这个冬天。”魏站长说,随着温度继续降低,救助的力度和密度还会加大。

如果有人需要救助,还可自行前往救助站,地址在西湖区西溪路870号,电话85221156,进站的手续很简单,只要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就可以了。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陈红珍:]

标签:救助站 流浪者 拾荒人员

人参与 评论

热点聚焦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