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一个单位已培养6位院士 走进神秘的“海洋二所”


来源:钱江晚报

”  王小波说,钓鱼岛诸岛一共有多少个岛屿,原来并不清楚,他们通过卫星遥感收集图片分析,确定一共有大大小小71个岛屿。实验室副主任周锋介绍,海洋二所的这个重点实验室,是全国唯一一个可以同时接收卫星和浮标传回数据的实验室。

杭州市民可能一直很少了解“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这个单位的吧?

本周一,两院院士新增名单公布,这一包括行政后勤人员一共只有430人的单位,有两位专家当选为两院院士,牛吗?!

这个单位简称“海洋二所”,位于杭州保俶北路36号。著名的“雪龙号”去南极科考,“大洋一号”进行环球海洋科考,海洋二所的一大批科学家、研究生,都随船进行科考;“蛟龙号”深潜海底5000多米,第一个下海的科学家叫王春生,就是海洋二所的人。

昨天,钱江晚报记者专门再跑了一趟海洋二所,又花了一天的时间,去感受海洋二所到底牛在哪里:原来它还与钓鱼岛诸岛的命名有关;与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连岛工程有关;与台风、厄尔尼诺的研究有关。

牛人:

这里有海底深潜第一人

海洋二所共有科研人员300位左右,建所以来,一共自主培养了6位院士,“亩产量”非常惊人。所里还有一大批国家千人、省特级、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比如,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春生,是中国第一批随蛟龙号(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载人深潜器)下潜的科学家之一。2013年,王春生曾经下潜到5200多米的深海,这是我国首次深探西太平洋的多金属合同区、西太平洋的采薇海山区。他从1997年开始出海四大洋11次,出近海的次数,数不清了;近二年里总共出海深潜8次,加起来有20000多米深。

除了这些有名的科学家,走在二所,随便遇到的一个85后、90后,都有可能是很牛的人物。

二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自主培养硕士研究生,今年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陈大可,就是第一批研究生。海洋二所的研究生系统不属于教育部系统,和普通高校不太一样,每年只招收35个。所里硕导有70多位,在师生比非常高的情况下,有的硕导两年才能带一个学生。

钱报记者在二所人事处的办公室里,看到一桌子材料,都是申请各类奖学金的研究生申请资料。副处长薛斌告诉钱报记者,“这里申请国家奖学金的9位研究生,有5、6位是人手一篇‘SCI’。”

有一位特别猛的研究生周小慧,去年一年里,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两篇国际SCI(科学引文索引,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之一)的专业论文,并且投的都是最顶尖的期刊。

光是学霸并不稀奇,二所的大部分的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就会多次出海,执行科研任务。

今年27岁的纪飞,在研三的时候,随“雪龙”号参加中国第三十次南极科考任务。2014年1月,在营救俄罗斯轮船后,雪龙号陷入南极浮冰围困;经过5天自救,成功脱险。纪飞作为12位中方直接参与救援的科考队员,在营救任务中担任中方翻译。

牛项目:

钓鱼岛诸岛的名字是二所取的

海洋二所不仅拥有牛气的国家级实验室,随处可见的牛人,它还进行了一些很牛很牛的项目,这些项目其实跟我们老百姓戚戚相关。

中国人都知道钓鱼岛,你知不知道,钓鱼岛诸岛的名字都是由海洋二所的科学家给取的?!

昨天,在海洋二所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王小波的办公室,他给钱报记者详细介绍了那段故事。

“国家从2009年开始,对全国海岛进行地名普查,其中就包括了钓鱼岛的遥感普查和名称标准化处理。”王小波说,当时他是海洋二所国家海岛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的主任,“我们海洋二所作为技术牵头单位,与海岛中心、遥数中心一起完成这个项目。”

王小波说,钓鱼岛诸岛一共有多少个岛屿,原来并不清楚,他们通过卫星遥感收集图片分析,确定一共有大大小小71个岛屿。

“知道了有多少个岛屿,接下来要给这些岛屿取名字。原来只有8个岛有名字,其中5个岛的名字是不能变的,因为这5个岛在1970年人民日报中第一次出现。还有3个岛的名字有疑问,听上去像日本的岛名,所以要改。”

给那些无名岛屿取名字,王小波他们颇费了一番心思。“一是要有利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二要体现历史传承,比如主岛的周围,这些岛屿的命名跟鱼有关,这是中国渔民传统的渔场。第三,根据岛屿的形状、位置、大小来命名,比如钓鱼岛上的小山峰、溪流、海蚀柱、岬角、水道的命名。”

王小波说,在命名南小岛和北小岛中间的水道时,就考虑了传承中国文化,“历史上,南小岛和北小岛合称橄榄山,所以我们把这条水道命名为橄榄门。”

给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名称标准化处理,让王小波很自豪。“在日本人于2012年3月2日宣布‘购岛’的第二天,中国民政部和国家海洋局就公布了71个岛屿的名称;当年9月21日,还公布了钓鱼岛和周边海域26个地理实体的名字。”

另一个项目是杭州湾跨海大桥。2008年5月1日,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2009年,舟山连岛工程完成,舟山全面进入大桥时代。如今,浙江的沿海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一座座跨海大桥也将相继建成。

而这些跨海大桥的建设,同样有海洋二所的身影。

昨天,在海洋二所北面的一桩红颜色3层楼里,钱报记者见到了海洋工程勘测设计研究院原副院长羊天柱研究员。他对钱报记者说:“国内很多跨海大桥的前期工作,都是由海洋二所完成的。”

最牛实验室:

在杭州,感知太平洋变化

海洋二所有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叫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个实验室里,集合了二所的三位院士:苏纪兰、潘德炉和陈大可。他们分别从事物理海洋和海洋遥感领域的研究。

这个实验室是做什么的?简单讲,探索海洋的秘密。海洋太过神秘,目前人类对于海洋的了解,几乎还是零。

目前,对海洋的监测,全球主要依靠两种手段——卫星和浮标。

卫星在天上飞,能够同时监测一片海域的深度、盐度、温度等信息;浮标则是一种可以投放到海里的设备。这个身长1.8米左右,直径约30公分,体重在30公斤上下的细长筒形设备,抵得上一个海洋基站。

科学家可以设定浮标的工作路线和沉浮的时间。一沉到海面下,它就开始在不同的高度采集海洋的温度、酸度、海水里氧气浓度等具体信息,浮标最深可以达到海底2000米左右。当它浮出海面时,浮标就会跟通讯卫星联系,传输在海底捕获的数据。

实验室副主任周锋介绍,海洋二所的这个重点实验室,是全国唯一一个可以同时接收卫星和浮标传回数据的实验室。

在浮标数据服务中心的一台监测设备屏幕上,钱报记者看到了西太平洋一块10000平方公里海域表面,以及1000米~2000米的海底的海水动态,比如温度、盐度的信息。

中心的卢少磊告诉记者,这些信息由中国自主研发的“海马”浮标传回的,全国只有二所的通讯卫星可以第一时间接收到这些数据信息。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陈红珍:]

标签:二所 海洋生态系统 地理实体

人参与 评论

热点聚焦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