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杭州“鲁滨逊”独居大山10年 14头牛6条狗陪身边


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杭州“鲁滨逊”独居大山10年 14头牛6条狗陪身边

杭州“鲁滨逊”独居大山10年 14头牛6条狗陪身边

 

驴友、热心人很多,老倪的筷子不够用了,赶紧做。

 

也许你还记得,13个月前,因为一位杭州驴友的偶遇,让我们发现了隐匿在杭州富阳的大山之中的“鲁滨逊”倪金祥。

怀揣着高山养殖梦的他,在富阳蓬里村独居10年。本报报道后,一笔众筹资金和一众关注目光聚焦到了他的身上。

在2016年的开端,我们很想问:你还记得富阳鲁滨逊吗?他过得怎么样了?

过去的2015年对倪金祥来说,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是他将近80岁的老父亲去世了。去世前,老父亲鼓励他:“要把山上的牛养好。”

第二件,就是他住的那个无人村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去:驴友、村民,有时是一家三口的自驾车主。他差点就放弃的高山养殖有了很大起色:从当初的3头牛变成了现在的14头。

倪金祥说,2015年,他可能永远都无法忘记。

独居十年后的拐点

富阳鲁滨逊和钱报小伙伴

也许你是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我们再来简单说说“鲁滨逊”的际遇——

2004年4月,倪金祥在杭州赚到20多万元后走进了这个无人村,他希望以高山养殖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希望能带动周边村民致富。

2007年至2008年,他遭遇资金链断裂和雪灾的双重打击,创业梦碎;

2009年开始,他不敢再下山,甚至不敢回家,因为他不敢面对曾经帮助他的人。

转机似乎出现在2014年11月——钱报多版面报道了倪金祥的诚信、敦厚、自强不息的故事,一大帮小伙伴伸出了援助之手。这里有建筑设计师马女士、有做小本生意的张先生、还有萧山华大爷和傅大爷……

“只要他有想法,只要他还想继续,我们就会尽力,给他创造一个东山再起的机会。”钱报组织的第一波小伙伴上山是在当年11月9日,短短几天时间内大家就为倪金祥筹集到了7万余元,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然后是高山养殖专家的技术支持,众筹资金也迅速突破了10万元。

这一年陪着他的是

14头牛6条狗和数不清的驴友

时间很快过去,翻一番日历,我们“认识”倪金祥已经13个月。

“鲍记者,你知道的,这些路我慢慢修通了,几个观景平台也搭得差不多了。”倪金祥这样说的时候是在2015年8月,天气很热。他已经把300斤高山茶卖光了;茶园里已经套种了西瓜和甜瓜。“高山上的瓜熟得慢,等你下次再来,国庆节前后一定有大西瓜吃。”

那是钱报记者第11次上山。

最近一次决定去看望老倪,是因为他来电话说,今年山上的冬笋不错,想问问城里是否有销路。这一次上山是在2015年12月26日,星期六,因为车子半道坏在了景山村和石岩头村之间,前后耽搁了2个小时。

“鲍记者,你来了……”刚开始爬山,老倪却已步行半小时到了山脚,他说自己终究有些不放心,于是一路下山来接——这是钱报记者第15次上山。

走到倪金祥门口,几条狗蹦蹦跳跳出来,围着钱报记者转,很亲热——它们早已是朋友。

再远一点有一间竹子搭的房子,听到有生人靠近,里面传来一声声牛叫。老倪解释说,这些牛是在向他要吃的呢——竹房子里有14头黄牛,健硕强壮。“再过个把月,会有2头牛出栏,到时候帮我再约上那些赶来支持我的专家和朋友,我要好好感谢大家。”

倪金祥说,尽管是冬天,但每个周末还是有很多驴友来玩,少说一个月能有二三十人,这在以前一年都见不到四五人的蓬里村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变化。

“你不是要求我把几个观景、观瀑平台修修平整嘛,常有人来,还有人来取景说拍微电影”,他毛估了下,2015年的毛收益超过了8万元,并且还添了11头大黄牛。

路更宽、牛更多、风景更好,倪金祥的情绪也大不一样。“是的,有希望了,有奔头了。”

离钱报记者上山30趟的约定

还有一半呢

蓬里自然村在几年前就并到了景山村。这一年来,每次钱报以及众筹小伙伴在拜访蓬里时,景山村党支部书记汪献明总是忙前忙后,平时,他也大力支持老倪。

由此,小伙伴们帮助倪金祥也更加顺风顺水:筹款、发展规划、管理,以及茶叶、柿子等售卖,当然还有黄牛品种的选择、放养的技术指导……

说实话,一开始老倪的内心还是挺敏感的,怕做不好,怕被人看不起——这一点,钱报记者在几次接触后就深有体会。于是在去年的3月份,我们有了一个约定:只要老倪还在养牛,钱报记者就会持续关注。“以后谁都不清楚能做到什么样,但我可以答应你,在你最困难的头3年上山30趟。”

话说完,倪金祥很动情,终于主动来和我握手:“有你这句话就好,我什么都不怕了。”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蒋中杰]

标签:鲁滨逊 倪金祥 独居

人参与 评论

热点聚焦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