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宁波PK杭州:浙江从“单引擎”变为“双保险”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去年3月,杭州获批成为全国惟一一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宁波当地媒体颇感焦虑地喊出了“宁波跨境电商怎么办”之问。在“互联网+外贸”中,杭州以“互联网”见长,宁波以“外贸”见长;杭州强于电子商务,宁波强于跨境;杭州胜在平台,宁波胜在港口。

去年3月,杭州获批成为全国惟一一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宁波当地媒体颇感焦虑地喊出了“宁波跨境电商怎么办”之问。言外之意便是俺“天生丽质”,咋就让你“捷足先登”了呢,想不通。要知道,在由《中国海关》杂志编制发布的2014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名单中,宁波位列中国外贸百强城市第10名,居浙江之首,杭州,仅第19名。

转眼过了大半年,瞅着杭州跨境电商玩得很溜,成效斐然,交易规模从2014年不足2000万美元飙升至2015年截至11月的30.4亿美元,涨了至少150倍。国务院自然很是欣喜,于是,在2016开年首场常务会上,决定由“单点突进”转为“多点开花”,扩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点,新增了宁波等12个城市。

这下,宁波总算是好好地扬眉吐气了一番。搬出了一大堆数据,来证明其成为试点,实至名归。这,当然没错。

但,也不必把国家层面的“红包”看得太重。难不成国务院不发这个“红包”,宁波就不发展跨境电商了?不可能的嘛。

背靠宁波-舟山港的区位优势、坐拥宁波保税区的政策红利,加之产业集聚带来的规模效益,对于传统外贸强市宁波而言,跨境电商绝对是一片不容忽视的蓝海。这是大势所趋,更是外贸转型乃至整个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经之路,国家只是顺手推了一把罢了。

就像李克强所说,试验区只是个制度高地,千万别拿它当政策洼地。换言之,试验的核心,不是说给你多少优惠或补贴,而是对你监管模式和发展模式的创新给予更大的包容心。

中国的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基层首创”与“顶层设计”有机结合、螺旋上升的“DNA形成史”。具体到跨境电商这事儿上,就是让宁波等新试点城市在复制推广“杭州经验”的大前提下,因地制宜,探索适合自身的进出口管理机制与运作流程。在统一规则、规范标准的基础上,求同存异,竞合发展。

表面上看,扩大试点,是对外需不振、外贸市场低迷现状的破局,对浙江这个外贸大省而言,从杭州这个“单引擎”转变为杭州宁波“双保险”,自然可以让外贸新业态发展得更稳当。但这一举措的着眼点,显然不仅仅囿于外贸领域。

加码高速发展的跨境电商,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冲经济发展旧动能的衰退,稳增长、促转型;可以“网上丝绸之路”之名,丰富“一带一路”的内涵与外延;可用“互联网+”的理念破除行政审批痼疾,简政放权;可降低企业成本、扩大就业面,为“双创”提供舞台;对了,新年指挥棒——创新、协调、开放等发展理念也贯穿其间……

看到没?好政策就是这样,能与种种国家战略高度契合,一石多鸟。

如果再把视角拉得远一些,你或许可以看到,杭州与宁波,这两根浙江省的中流砥柱,在外贸革新的道路上,殊途同归,像极了当下中国互联网与几乎所有传统业态的角力、碰撞、撕扯与融合。

在“互联网+外贸”中,杭州以“互联网”见长,宁波以“外贸”见长;杭州强于电子商务,宁波强于跨境;杭州胜在平台,宁波胜在港口。优势不同,起点不同,但努力的大方向,是一致的。当下互联网公司与传统行业的相互渗透,又何尝不是如此?

但我们必须意识到,无论是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流,还是基于港口的物流,都只是整个跨境电商流程中的一部分,根据两地的基础和特性,杭州可侧重于B2C(企业对个人),宁波可侧重于B2B(企业对企业),如何形成差异化的错位竞争、协同发展,无疑是对于浙江的挑战与考验。

当然,不管渠道搭在线上还是线下,产品与服务的品质仍是核心竞争力。咱不能净让国人“海淘”去了,而对国货失去信心。升级改革出口供给侧,打响“浙江制造”的牌子,把咱的“马桶盖”,理直气壮地卖到日本去!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瑾芸]

标签:双保险 宁波保税区 PK

人参与 评论

热点聚焦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