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应警惕隐藏于“抑郁症”中的双相障碍


来源:宁波市康宁医院

王某,女性,22岁,大二学生。2年前王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某重点大学传媒专业,刚进入大学时,她满腔热情,担任学校文学社的副社长,积极筹划各种社团活动,学习成绩也较好。可从大二开始,感到上课时听不懂老师

王某,女性,22岁,大二学生。2年前王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某重点大学传媒专业,刚进入大学时,她满腔热情,担任学校文学社的副社长,积极筹划各种社团活动,学习成绩也较好。可从大二开始,感到上课时听不懂老师讲课的内容,常常走神,有时脑子一片空白,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因此难以完成作业。逐渐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担忧,社团活动时也常常与社长发生冲突,情绪容易激动。曾试图放弃学业,打电话给母亲要把钱打回母亲的银行卡上,想出家去做尼姑。暑假回家期间,父母带其到当地综合医院心理科就诊,诊断“抑郁症”,开始接受抗抑郁剂治疗,可治疗长达半年之久,情绪仍飘忽不定,常无故与母亲发生争执,发脾气,摔东西,扬言要自杀。有时半天不说一句话,表情淡漠,当地心理科医生怀疑是否是精神分裂症而转诊到市级精神专科医院住院。住院期间发现,王某情绪不稳,入院时情感较淡漠,沟通显得困难,可2天后情绪迅速好转,对过去想出家、想自杀的想法认为是开玩笑的,承认自己对父母发脾气,说自己不能控制情绪。追问病史发现大一时,社团活动积极性高,情绪比较亢奋,想法特别多,自我感觉也特别好,容易与同学发生争执。故改诊为“双相障碍,混合发作”,经心境稳定剂联合新型抗精神病药治疗,住院20天出院。出院后继续药物治疗,随访半年,情绪稳定,学习成绩尚可。

双相障碍,俗称躁狂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双相障碍的病情复杂多变,临床发作形式多样,但其本质是情绪的不稳定性,在躁狂或轻躁狂与抑郁之间摇摆不定,严重时甚至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研究发现,大约三分之二的双相障碍患者首次发作为抑郁发作,从首次抑郁发作到出现首次躁狂或轻躁狂发作的时间大约为9年,而从首次躁狂或轻躁狂出现到明确诊断为双相障碍大约又需要近9年的时间。说明临床医生和患者对双相障碍的认识严重不足。

这种认识的不足,往往造成双相障碍的误诊误治。研究发现有60%的双相障碍曾被误诊为“单相抑郁”(即抑郁症),有26%的患者曾被误诊为各种焦虑障碍,有18%的患者曾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那么造成如此之高的误诊到底有什么原因呢?首先是双相障碍的疾病特点所决定,从首次抑郁发作到首次躁狂或轻躁狂发作通常需要9年的时间,严格意义上讲,这一时期不应该算做误诊。但是从首次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到明确诊断同样需要9年的时间,这一时期应该称得上真正的误诊了。造成误诊的原因有多方面的:一是患者和家属常常将躁狂,尤其是轻躁狂发作时的表现误认为情绪正常期,于是通常不向医生报告;二是临床医生往往忽略询问既往的躁狂或轻躁狂的发作史;三是现有诊断体系中对轻躁狂发作的时间标准要求不一;四是双相障碍患者中精神病性症状出现的比率较高,易误诊为精神分裂症。

针对上述原因,到底有什么措施来提高双相障碍的确诊率呢?大量研究认为,以下一些情况可能是双相障碍的高危因素,应引起高度重视。25岁以前起病的抑郁症;具有双相障碍家族史的患者;抑郁发作时表现为睡眠增多、食欲增加或有灌铅样麻痹(即四肢沉重无力)的患者;抑郁发作时伴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抑郁发作大于5次以上的患者;对抗抑郁剂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病前有精力旺盛人格者;等等。如遇到上述情况的任何一种,应警惕双相障碍的可能性,在抗抑郁剂治疗时应予高度关注。

专家介绍:

朱晓芬

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擅长成人、青少年儿童的各种心理问题及精神分裂症、双向障碍、抑郁症、焦虑症、请破证、睡眠障碍、老年痴呆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发表医学论文多篇。

[责任编辑:崔瑜]

标签:抑郁症 障碍 警惕隐藏于

人参与 评论

热点聚焦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