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重现活力的海岛古渔镇——东沙古镇


来源:浙江在线

木结构的古楼,结实的青石板路,歇脚的茶室,这些能够勾起每个驴友关于古镇的遐想;小门堂大院落的四合院,门口炒鱼胶的老人,摆在路边的船模以及中国海洋渔业馆,它们则是东沙角的标志。 东沙新景   一

木结构的古楼,结实的青石板路,歇脚的茶室,这些能够勾起每个驴友关于古镇的遐想;小门堂大院落的四合院,门口炒鱼胶的老人,摆在路边的船模以及中国海洋渔业馆,它们则是东沙角的标志。

东沙新景

  一座浮沉的海岛古渔镇

  东沙古镇先位于岱山东沙,建制于唐,兴盛于清。据《中国渔业史》记载:东沙渔港形成于清康熙年间,之后每逢渔汛,各地渔船聚集东沙,船以千计,人达数万。遂以渔兴市,以市兴镇,成为中国东部沿海著名的渔业商埠。在捕捞的各种鱼类当中,古时东沙最为闻名的就是黄鱼,相传每年鱼讯来临时,每个渔民家的水缸都会嗡嗡作响,每天停靠在东沙角的渔船有上千只,当时的兴旺情况可见一斑。69岁的金平水在古镇生活了一辈子,他的家就在古镇主街——横街附近。“那个时候,一到鱼市旺季,渔民都会挑着一筐筐新鲜的鱼货到这条街上贩卖。每天早上都被各种吆喝声、叫卖声、开门声叫醒。”然而,热闹的鱼市从30年前开始逐渐消退。“后来鱼少了,人就走了。”金水平说,飘散着海岛古镇的生活气息渐渐没了“海味”。直到去年5月,金平水家里来了几个人。他们租下了金水平家临街一间十几平米的小房子,装修成了竹器店,卖各种有海岛特色的竹制品。“装修费是政府出的,每个月还给100元房屋租金。我只要每天起床以后开门管店,还可以拿到几百元的‘工资’。”金平水心里很开心。于此此同时,金平水的几个邻居也以同样的方式成了“店主”。有开船模店的,也有开玩具店、鱼胶店的,共有8家店。

  8家小店一栏

  8家小店复兴小镇

  “我们规划中的海岛古镇重建,由此开始。”东沙镇党委书记周波告诉记者,2002年底,古镇就确定了“旅游兴镇”的发展战略。但是,长期以来,古镇还是只靠一个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吸引游客,一年游客数量只有1万人次左右。“我们走出了第一步,就让人家看到了发展的潜力。”有了这8家小店,政府、市民的投资就有了信心,在之后短短1年多的时间,古镇吸纳了500万元的资金。如今,记者走进古镇,看到的是棕色的外墙、古朴的木窗,鳞次栉比。沿街一字排开的店铺,依旧透着一股怀旧的气息。然而,整洁一新的墙面、悬挂起来的灯笼、精致的匾额、横幅彩,无处不透露出一种重焕青春的气息。

  今年1至9月,东沙古镇的旅游人数达到了16万人次。

  小镇石板路

  古镇复兴给百姓带来实惠

  走出金平水店铺的后门,就到了他居住的地方,一套宽大的两层楼住房。“这里可比我临街的店铺大多了,现在我们一家人都住这。”金平水说,海岛古镇跟江南其他古镇有些不同。“大部门江南古镇,都是临街的房子大,后面的房子小。我们这里,临街的房子不大,后面住的房子却宽得很。”或许,就是这样的“低调”,让东沙古镇的改造透露着不一样的气质。“我们的改造拒绝重度商业化,老百姓得到实惠,才是最重要的。”周波告诉记者,累计500万元的投资,有三分之二的钱用在看不到的地方。周波指了指脚下的石板路,“这些都是从原来的水泥路改造过来的。”

  好好的水泥路,为何要改造成石板路?周波告诉我们,铺上了石板路,不仅能还原古镇的样貌,还有散热降温的作用。“夏天的时候,这里不怕大太阳,温度散得也快。”也正因为这样,这个住着五六千人的古镇,竟然没有一台空调。

  更大的“文章”做在了石板路下面。在铺设石板路前,古镇所有的地下管道被重新改造。“海岛最怕台风,一下大雨,水就下不去。”周波说,自从重新铺设了管道,就此告别了“大雨就要坐船出门”的历史。

  如今,东沙古镇的第二期改造也提上了议程。上海同济大学的规划专家已经收到了邀请。“我们设想着建一个大黄鱼博物馆,因为这里是大黄鱼的故乡。我们计划将每一条小巷做成不同鱼的形状。我们还梦想着,让这里的每一个水缸都告诉游客一个故事……”

  “以前这里只有一个小小的博物馆,以后,这里整体就是一个博物馆。用不了很久,我们古镇将成为中国海洋文化的浓缩之地。”周波满怀信心,而他的信心,并非来得毫无理由。如今,古镇已有了一个响亮的称号——“中国唯一的海岛古渔镇”。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瑾芸]

标签:重现活力的海岛 古镇 活力的海岛古渔镇

人参与 评论

热点聚焦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