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旧时如何过“七夕”:女孩拜织女求巧 吃应节食品巧果


来源:中国新闻网

据称,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除此之外,王娟说,旧时民间还会供奉“磨喝乐”,“这个名字是音译。”王娟介绍,此时的“磨喝乐”材质也从泥土变为瓷质、金银,甚至会成为行贿的物品,“因为太过奢靡浮夸,还曾遭到官府禁止”。

旧时如何过“七夕”:女孩拜织女求巧吃应节食品巧果

资料图片:多国青年七夕体验汉服婚礼 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中新社发 杜洋 摄

中新网北京8月20日电(上官云)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七夕”。民俗学者王娟介绍,“七夕”最早是女孩子的节日,还有其他很多称谓,比如“乞巧节”、“女儿节”等等,“除了女孩儿要拜织女求巧,民间还会有一系列带有占卜性质的游戏,比如‘蛛网乞巧’、‘浮针试巧’等等,曾经还会供奉‘磨喝乐’”。

女孩“浮针求巧” 举行带占卜性质的游戏

“七夕”节俗由来已久。据公开资料显示,“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已经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后,一系列与“乞巧”有关的习俗逐渐形成。

“比较典型的,有‘蛛网乞巧’、‘浮针求巧’等等,很多很多。”王娟笑着说,仅以“浮针求巧”为例,便有很多讲究,“女孩们会提前一天把一盆水放在院子里,翌日水面会有浮尘。这时,女孩可以把针放进去,等太阳出来后观察针在水中的投影”。

王娟表示,这个习俗的用意是祈求心灵手巧,“假如针的投影是一些很漂亮的曲线,那么‘浮针’的女孩子就会认为求到了‘巧’,反之就是失败了”。与之类似,民间还衍生出了“种生乞巧”以及一系列占卜性质的游戏。

“最初参与‘乞巧’的,男女都有。女孩子主要是拜织女求巧,后来逐渐演变为偏重女性参与的节日。”王娟指出,古时七夕还会有一些竞技类的活动,评选出手巧的女孩,“也等于一种自我展示”。

“乞巧”盛行还曾招致宋代一些儒家学者的反对,认为其有伤风化。王娟表示,宋代以后,由于程朱理学的盛行等原因,不少相关习俗都停止了。

民间供奉“磨喝乐” 吃应节食品“巧果”

时间推移至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的活动变得相当隆重,京城中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人们大概从七月初一便开始置办乞巧物品。当是时,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热闹非常。

而这时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据称,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除此之外,王娟说,旧时民间还会供奉“磨喝乐”,“这个名字是音译。最初是七夕节儿童玩物,旧时小泥偶,性质有些类似‘兔儿爷’”。

“磨喝乐”形象多为身着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莲花的喜乐童子形象。唐宋时期极为盛行,每年七月七日,开封不少街市均售卖这种泥偶。稍晚,“磨喝乐”便不再只是小土偶了,而是越做越精致,大小、姿态不一。

“那时官府也会供奉‘磨喝乐’,一做便是成套的。数量不等,有时是二十多个,有时则是三十多个。”王娟介绍,此时的“磨喝乐”材质也从泥土变为瓷质、金银,甚至会成为行贿的物品,“因为太过奢靡浮夸,还曾遭到官府禁止”。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葛琳]

标签:七夕 乞巧 磨喝乐

人参与 评论

热点聚焦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