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宁波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全国领先


来源:宁波晚报

王光远在向记者展示水下考古的成果 “宁波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这是近日来甬出席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研修班开班仪式的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关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

王光远在向记者展示水下考古的成果

“宁波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这是近日来甬出席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研修班开班仪式的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关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

以下数据也可以印证关强的这句话:目前浙江省11名水下考古队员中,宁波有9名;中国10名密闭循环呼吸器潜水员中,宁波有2名;全国14名技术沉船潜水员中,宁波也有2名。

而上述三项,王光远全占了。

宁波水下宝藏丰富多彩

王光远,考古专业硕士。他身材壮实,皮肤黝黑,这是长年海风吹、海水浸的结果。这也是大多数水下考古队员特有的标记。

采访那天,王光远正拿着一个电导率仪测水里的含盐量。箱子内,一堆青花瓷碗整整齐齐地码着泡在水里,有完好无损的,也有残缺不全的。这些瓷器是2009年水下考古队员们从象山海域一艘清代木制商贸运输沉船上发掘出水的。“这些瓷器出水后,我们一直用去离子水浸泡着。”王光远说,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定期换水,直到盐分全部析出,“之后,它们就能陈列在博物馆,与世人见面了。”

当然,这些青瓷器只是宁波水下丰富“宝藏”的冰山一角。2010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了一份“海底宝藏图”——浙东沿海37处海域有相对明确的水下文化遗存点,出水文物2189件,其中14处属于宁波海域。

水下考古有太多未知因素

水下世界并非电影镜头描述的那般唯美浪漫。

“水中的能见度要低得多。人透过潜水镜,如果能看到10多米之外的物体,已经算不错了。”王光远说,尤其是舟山的部分海域,能见度更低,“基本上头一没过水面,就是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见了。”因此,有时候王光远的水下工作,只能靠两只手在海底沉积的淤泥里一寸一寸地摸索。

王光远告诉记者,人在海底,且不说脱离“行动绳”、遭遇溺水的危险,水下的气压对人体也是有害的,如果减压减得不好,就会对人体造成损害,甚至威胁生命。

在王光远看来,这些危险还是在可控范围之内,还有不可控的因素,比如水母,“水母中有些是有毒的,甚至有个别剧毒的水母可以将人置于死地。”

一年前,曾有一位跟王光远一起工作的水下队员不小心被水母蜇到,当时他整张脸都肿了,到现在还留着疤痕。王光远自己也有过被水母蜇伤的经历。“我们脸、脖子这些皮肤裸露的部位很容易被水母侵袭,会像触电般地刺痛,然后那一片就火辣辣地疼。”

再比如,渔网。水下考古队员在水下一旦被渔网缠住,就会陷入险境。在王光远看来,“水下考古队员心里素质得过关,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环境里,遇到危险时,能保持头脑清醒,迅速作出判断。”

宁波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全国领先

再过几天,王光远将远赴肯尼亚,一去就是两个月。11月底,肯尼亚水下考古工作启动,宁波考古队派了2名队员去援助。“当年郑和下西洋,曾经途经肯尼亚,我们这次去,就是去探寻失落的‘郑和宝船’。”王光远说。

这样的“跨区域作战”,王光远早已习以为常。2010年一年,他差不多有七八个月在省外。事实上,宁波水下考古的足迹已遍布中国沿海各地。福建省连江县定海白礁沉船遗址、福建东山岛郑成功战船遗址、平潭“碗礁1号”、西沙“华光礁1号”、福建“半洋礁1号”、广东“南澳1号”等重要的水下考古项目,都曾留下过宁波水下考古人的身影。

回望宁波水下考古的历史,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轨迹清晰可见:

1998年12月,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设立了中国第一家水下考古工作站,宁波水下考古工作由此揭开序幕。

2008年7月,水下考古宁波工作站升格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宁波基地。

2010年7月29日,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正式挂牌,这也是2009年9月成立“国家水下遗产保护中心”后第一个正式挂牌的区域性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

宁波市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走在了全国前列,而宁波也早已成为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力量。

13年时间,宁波水下考古事业从零开始到创下多个全国“第一”:中国第一家水下考古工作站,中国第一期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率先建立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

关强司长之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把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研修班开班仪式放在宁波,不仅在于宁波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重要的对外交通贸易口岸,拥有丰富多彩的水下文化遗产,还在于宁波政府历来重视水下文化遗存的保护和研究。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宁波力量将会铸就新的辉煌。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吴佳楠]

标签:文化遗产保护 宁波 全国

人参与 评论

热点聚焦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