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社区康复难落实 专业机构一床难求


来源:宁波晚报

  天一职业技术学院康复专业的学生到社区为居民进行康复按摩。 记者徐文杰通讯员余俊武摄   李先生的父亲因心血管疾病导致偏瘫,出院后家人想送他去专业的康复机构做康复训练,没想到询问了几家医院后

天一职业技术学院康复专业的学生到社区为居民进行康复按摩。 记者徐文杰通讯员余俊武摄

李先生的父亲因心血管疾病导致偏瘫,出院后家人想送他去专业的康复机构做康复训练,没想到询问了几家医院后得到的答复都是:没有床位。

记者从宁波市残联康复部了解到,目前宁波市已经设立了2900多个村(社区)级康复站,各县街道已经普及。为何患者仍感到“康复之路”寸步难行?

现象>>>

专业康复机构一床难求

李先生的父亲是个“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病人,上个月突发脑中风导致左侧肢体偏瘫。

住院一个月后,医生建议他回家做康复锻炼。

“父亲出院问题就来了,生活起居母亲会照顾,但康复训练如何做呢?我们家里也没有人做医生和护士,根本是一头雾水。”李先生抱怨道。

为了父亲的健康,李先生在网上查到了几家宁波的康复机构,打电话过去询问,人家都说没有床位,要排队。

“这病情又拖不得,我们兄妹3人自己买了相关的康复书,只能自己摸索。”李先生说,后来听说有康复志愿者每周六会进社区服务,他们去过一次,但病患也很多,志愿者根本忙不过来。

“康复治疗的病患每年都以100%以上的速度在增加!太快了!”解放军113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蒋功达对此深有体会。

2007年,该院开始设立康复治疗科,当时病患寥寥无几。从第三年开始,患者人数逐月增加,47张床铺天天爆满。

“现在要进来做治疗,肯定要排队,而且至少10个名额以后了,其他几家医院也是如此。”蒋功达说。

为什么专业机构一床难求?蒋功达分析说,康复治疗周期性长,不少病患在医院一住就是一两个月,即便达到了出院的程度,有些人也不肯离开。

究其原因就是,回家后没人指导做康复锻炼了,其实就是没有社区康复的支持。

蒋主任说:“我们很想让更多更需要的病患得到康复的机会,那些康复比较快的病患若能转到社区做简单康复,对他们来说,也是最合理的,但目前宁波很少有这样的社区康复机构。”

分析>>>

人才紧缺社区康复难落实

解放军113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副主任李海舟是宁波最早从事社区康复的康复治疗师之一。

他说,宁波这几年社区康复发展之快,大家都有目共睹,但还是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最主要的原因是康复技术人才太紧缺。据他估计,目前全市的康复治疗师不会超过100人。

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周菊芝老师也印证了李海舟的说法。6年间,该专业的师生每周六在20多个有需求的社区定期服务,如今服务人数累计达3万多人次。但即便这样,还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

据宁波市残联康复部主任马晓蓉介绍,我市在“十一五”期间就提出了社区康复发展纲要。目前,全市已经设立了2900多个村(社区)级康复站,各县街道已经普及。但由于康复技术人才缺失或流失,有些工作确实没有很好地展开落实。

李海舟说,康复治疗需要一个团队才能展开治疗,需要综合性医疗技术的支持,一个人无法操作。而且康复病患治疗产生利润少,这也是很多街道医院虽然挂着社区康复机构的牌子,却难以落实的重要原因。

马晓蓉说,为了更好地发展社区康复,明年市残联计划与市卫生局合作,并邀请省级、国家级相关专家指导,有序推进这项事业。

-相关链接

社区康复亦称“基层康复”,是指以农村乡镇或城市街道为基地,对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且依靠本身的人力资源,建设一个有社区领导、社区团体、卫生人员、志愿人员、残疾人及其家属参加的基层康复系统。

相关新闻:

标签:社区 康复机构 宁波

人参与 评论

热点聚焦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