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中科院新晋院士张明杰回宁波省亲


来源:东南商报

图为张明杰在接受家乡记者采访。 虽然年仅44岁,但他已是一头白发,一套黄色休闲西装、蓝色衬衫,一切显得格外的平淡、低调。如果没有人介绍,估计很少有人知道,他就是中科院新晋院士张明杰。 张明杰回甬

图为张明杰在接受家乡记者采访。

虽然年仅44岁,但他已是一头白发,一套黄色休闲西装、蓝色衬衫,一切显得格外的平淡、低调。如果没有人介绍,估计很少有人知道,他就是中科院新晋院士张明杰。

张明杰回甬省亲来了。12月25日,宁波鄞州开元名都酒店一楼大堂,刚刚参加完同学会的新晋院士张明杰坐在沙发上,平静地回忆起家乡的点点滴滴……

25日早上7点15分,他将参加母校鄞州中学的升旗仪式,重温高中时的记忆。

追忆父亲

“他是我最好的老师”

1966年,张明杰出生在宁波鄞县布政乡(现鄞州区古林镇)的一个农民家庭。

8岁那年,张明杰失去了母亲,父亲含辛茹苦把他们8个兄弟拉扯大,作为兄弟中最小的一个,父亲对他的期望最大。

为了让张明杰能继续上学,父亲承包了村里的养猪场,起早贪黑地劳作。

父亲一直教导他,学习是重要的,但不能磨灭了自己的天性。父亲的话也印证了他活泼调皮的性格。

“孩提时代的生活是艰苦并充满乐趣的,每次上完学,就跟随父亲和几位哥哥下地干活。”张明杰回忆说,他在小学印象中是在一个庙堂中度过的,几个年级的学生挤在一间屋子里,上完学就下地干活。在那个年代,有玩不完的新鲜玩意儿。

198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里最好的重点高中——鄞县中学(现鄞州中学)。

前天,张明杰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回到家乡,第一件事就是回家,看看老房子,看看几个老哥哥。

虽然父亲已经离世,但父亲的形象和谆谆教诲仍让他记忆犹新。张明杰饱含深情地说:“他(父亲)是我最好的老师!”

回忆老师

“神奇老师”上课从不带讲义

在高中时代,张明杰最喜欢上的是物理课。

“在我的记忆中,我的物理老师潘坤峙非常神奇,上课从来不带讲义,有的只是手里的两支粉笔。”张明杰说。

后来他才知道,其实潘老师在课前早已做好充分的准备,讲义已经在他的脑子里。

“他时而在黑板上演算公式,时而拿出模型对比分析。听潘老师的课,让我沉浸在物理的世界中……”回忆起高中时上课的情况,张明杰仍记忆犹新。

张明杰说,正是在潘老师的教导和熏陶下,他疯狂地爱上了理科,无论化学、物理、生物,都刻苦钻研,“恨不得把这些课本都倒进脑子里。”

神奇经历

毅然退学,去加拿大深造

1988年,张明杰从复旦大学毕业,进入上海生化所就读研究生。原本只要毕业,就能进入高校教学,或到政府机构任职。

但张明杰没有选择这条常规的路子,他在上海生化所读了3个月就毅然退学,前往加拿大深造。

“那时,在大学时代,我发现,生物才是我最喜爱的学科,因为它囊括了化学、物理等许多学科,生物学里面充满许多有趣的事情,而加拿大在这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值得我去学习。”张明杰说。

“外表活泼,内心沉稳。”这是张明杰在回顾44年的人生时,对自己做出的评价。他说:“活出自己的特色,才是宁波人的本色。”

1989年,张明杰怀里装着从亲戚处兑换来的30加元,坐上飞机前往加拿大,在那里开始了新的求学历程。

1993年,他取得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化学博士学位;2002年,获得海外杰出青年基金奖;2003年,获得香港裘搓基金会研究员奖;2006年,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1年12月9日,在中科院公布的新晋院士名单中,张明杰的名字赫然其上,他也成为今年入选的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赤子情深

“希望更多地造福人民”

“这些只是国家和业界对我的认可,并不说明我的研究已经达到了顶峰。接下来,我还将继续努力,让我的成果更多地造福人民。”谈到目前的成就,张明杰只是连连谦虚地避谈。

这次回家,让张明杰看到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家乡的变化真大,这让我更有信心将我的事业投注到这里。”张明杰不无谦虚地说,他只是研究基础生物学的,可能对家乡其他建设帮不上什么忙,但是只要家乡有什么需要,他当尽自己所能帮助家乡的生物事业。

人物档案

张明杰,浙江宁波人,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结构生物学家,现为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系教授。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参与突触信号传导和细胞极性调控过程的各类复合物的构架、组装、转运等的分子机制;他所领导完成的“构建神经系统信号传导复合体的结 构基础”项目获得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他也是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之一。他与其团体在有关肌动蛋白7a的突变如何导致先天性失聪及失明的 研究刊载于顶尖学术期刊《科学》上。2011年12月9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记者 杨江 )

标签:院士 宁波 张明杰

人参与 评论

热点聚焦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