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小浃江上长山桥建造工艺独特 有着300多年历史
2015年09月20日 08:46
来源:宁波晚报
原标题:小浃江上长山桥 1 □石志藏 这是浙东小浃江上一座古老的三孔石拱桥,桥身由纵横相叠的条石组成,桥身用红石板铺就,桥的护栏则由条石栏板、莲蓬头望柱组成。从桥边东侧的河埠头仰视石桥,这三
原标题:小浃江上长山桥
1
□石志藏
这是浙东小浃江上一座古老的三孔石拱桥,桥身由纵横相叠的条石组成,桥身用红石板铺就,桥的护栏则由条石栏板、莲蓬头望柱组成。从桥边东侧的河埠头仰视石桥,这三孔桥洞如彩虹一般由西北向东南横跨小浃江。行走在古朴的石桥上,古桥经风历雨,披霜熬雪,岁月的沧桑,尽情地写在斑驳的桥石上,小浃江上这座桥的名字叫长山桥。
长山桥在北仑小港长山村,长山桥下的小浃江源于鄞州莫枝东钱湖与天童太白山麓。小浃江从西向东流经五乡碶,即入北仑域内,其河道主要在北仑的小港境内,小浃江流经浃水大闸后注入金塘洋。历史上,小浃江曾是古鄮县的重要海运通道,而小浃江上的长山桥,则是联接东西两岸民众往来的重要通道。
长山桥旧名永济桥,长53米,宽3.8米,由三孔半圆形拱桥组成,中孔跨9.6米,边孔跨7.2米,高4米,均用条石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据当地老者回忆,前桥的中间部位铺设的是雕有荷花的青石板,整座桥面光滑平整,十分考究。长山桥东南堍有永济庵亭,原面阔六间,现存五间,壁上嵌有明万历三十年和清嘉庆十年修桥碑记,碑文已被岁月风化得模糊不清。
据《宝庆四明志》记载,(长山桥建成前)当时的小浃江口咸潮已渐退去,沿江的滩涂成了陆地,附近的人口逐渐多了起来,形成了“江南市”的长山村,成为南接鄞县、东连穿山、西通镇海的交通要道。平时用渡船往返,但一遇风暴,行人只好望江兴叹。清代诗人胡儋在《小浃雄潮》一诗中写道:“潮音时入耳,带水亦盈盈。夜月声初寂,晨光势早迎。巫山穿滟滪,海沧接蓬瀛。不羡匡庐顶,莲花漏几更。”小浃江常因风浪肆虐,使过往者苦不堪言,于是,建桥成了当地百姓的强烈愿望。
光绪《镇海县志》记载,长山桥建桥的历史可追溯到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最初江上是一座木结构的浮桥,初名永济桥,是长山桥的雏形。又据民国《镇海县志》记载,长山桥石桥明成化年间(1465-1487),由朱绅、杨暄牵头建造。至万历二十四年(1596),石桥在汛期江水的猛烈冲击下坍塌毁坏,后来由镇海知县丁鸿明、朱一鄂等出资先后修葺。清顺治十五年(1658),倭寇从穿山登陆,掠劫地方,永济桥又遭破坏。直到康熙七年(1668),镇海知县王元士鉴于永济桥的重要性,由他出面主持,贡生谢泰履等捐钱、集资,召集各路能工巧匠重建,至九年(1670)工程完工。这座三孔石拱桥初名“永济”桥,后易名为长山桥,矗立至今。
具有300多年历史的长山桥建造工艺独特,再加上较为完整的保存,使其在当地古桥梁桥中具有一定代表性,被收录于茅以升先生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一书,并被列为当地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