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企业信心充足 胡福林回归后状态很好
2011年11月15日 08:56
来源:今日早报 作者:陈斯音 徐秀雰
温州部分企业遭遇的风波至今仅一个多月,一项项利好政策加紧出台。 一个多月前的那场危机给温州人带来了什么?它会是部分困境中的中小企业获得新生的契机吗? 政策已开始显现作用 有人说,此次中小企业的危
温州部分企业遭遇的风波至今仅一个多月,一项项利好政策加紧出台。
一个多月前的那场危机给温州人带来了什么?它会是部分困境中的中小企业获得新生的契机吗?
政策已开始显现作用
有人说,此次中小企业的危机并不是因为钱不够,而是钱太多了。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坦言,在温州,动辄十几亿元的民间借贷款,非常普遍。他举例,去年温州的整个民间借贷规模是800亿元,今年民间借贷规模达到1200亿元。“改革开放30年才形成800个亿,去年一年增加了400个亿,是很惊人的。”
“6分到8分的利息,也就是借100万元一年要还196万。做什么产业能有这么大的利润?就算是房地产,最多也只有20%,所以这更像是一场饮鸩止渴的资本游戏。”周德文认为,在追逐利益的资本游戏中,民间借贷似乎成了替罪羊。
“我很早就预计今年会出现三轮‘出走’:第一轮是中小企业主,因为债台高筑,扛不住了。今年下半年最严重的时候是90多家企业。第二轮则是民间借贷放贷人,这些借贷出去的很多钱并不是他们自己的,实际上扮演的是中介的角色,那么逼债的人一旦挤兑,他只能逃跑。接下来我们需要警惕的是民间借贷危机向金融机构蔓延,因为民间借贷的资金50%来自金融机构,切勿出现第三轮的金融机构相关人士的出走。”
“好在此次危机爆发的时机不算太晚,我们还有机会救回来。”周德文表示,政府及时出台政策,一定程度上开始显现作用。
-学者声音
金融开放进行时,温州先行
“目前一些政策确实发挥了作用,出走的企业家也重拾信心,解决了燃眉之急。然而未来的企业能否健康发展,克服困难,关键还是看怎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姚先国认为,民间融资怎样合法公开地健康运行是关键。
“比如最近我省建立民间投资服务中心,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这些都是政策开放的开始,是进步。民间借贷既然有这个市场需求,我们就要搭建这样的平台,让处于地下的民间借贷走到地面,在阳光下公开透明。”
如何让中小企业拥有健康稳定的融资渠道?姚先国认为放松金融管制,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去服务中小企业才是出路,“虽然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种小型的金融机构也陆续出现,但依然满足不了庞大的需求。是否可以让金融机构自由准入?”
“中小企业入不了大型金融机构的法眼,为小企业服务的金融层次是缺失的。”周德文认为,目前的金融结构适应不了经济发展需求,中小企业融资多渠道还难以实现,虽然创业板和中小板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了新的灵活渠道,但是光温州就有40万家企业,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门当才能户对’,应该由小银行来对接小企业。”
企业要抱团,老板与员工更要抱团
“以前几千万的资金,打个白条就能在民间融到,最近企业家告诉我120万都借不到了。但是,政策已经产生积极作用,据我调研了解到,大部分接触到的企业认为国家出台政策很有针对性,增加信贷降低负担,成立救济基金,不压贷不减贷,确实是雪中送炭,解了近忧。”
周德文坦言,其实出走的企业家实属无奈,谁也不想抛下经营多年的企业,而最近随着信泰集团这样的企业已经陆续恢复生产,恐慌越来越远,信心越来越足。
周德文说,身边也有企业家开始卖房救企业,“早先将钱投入房产为了赚更多的钱,现在很多温州企业家卖房子救企业,我觉得是好事。回归实业才能让企业重新有生命。”
不过,他也指出,企业更应该积极推进自身的转型。
另一方面,周德文也指出:此次危机也给温州企业造成了负面影响,使得外地人对温州人的信任度降低,很多合作伙伴,不给钱就不发货,不允许拖欠货款,企业面临的压力也加大了。”
“在这个形势下,企业必须选择恰当的融资方式,利息越低,风险也越低。此外,中小企业要抱团过冬,不仅大小企业要抱团,行业要抱团,企业内部老板与员工更要抱团。”周德文建议。
一个多月,一系列利好政策密集出台
中小企业量大面广,是浙江经济的一大特点。胡福林的温州信泰集团从当初的身为行业龙头到一个多月前的步步惊心,当中既折射了一批实体企业转型的困难,也反映了部分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的困难。
10月初,温家宝总理南下赴温考察后,温州当地从政府部门到行业协会,全面参与了这场维护经济金融秩序稳定的“保卫战”。
一个多月时间里,各级政府多次出台帮扶政策。温州,这座曾引领中国市场经济风气之先的城市出现了一系列新动作。
记者近日从温州市有关部门了解到,通过不懈努力,目前温州全市金融秩序基本稳定,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300多亿元,同比增长9.5%,经济发展受危机影响不大。
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策”
据温州市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面对这场温州企业的民间借贷风波,温州市主要按照分级管理、条块结合、责任到人的原则,对信泰集团等企业主出走或倒闭的企业,逐个建立专门处置小组,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策”。
同时,通过向辖区各商业银行派驻联络协调小组,帮助银企做好协调沟通和融资对接,协助银行业机构了解贷款企业情况,使银行业机构做到不抽资、不压贷,并建立法院、金融办、经信委、银监局联席会议制度,对企业遇到的问题进行协调研究,加强企业信心。
据了解,在一个月前,个别资金链断裂、老板出走的企业出现了劳资纠纷事件。有关部门及时启用欠薪准备金及时发放工资,帮助落实再就业。
据介绍,面对受波及的民营企业,温州市政府设立了10亿元市区企业应急转贷专项资金,帮助企业解决信贷资金周转困难。同时,提高企业欠薪准备金额度,对中小企业和符合转型升级要求的经营困难企业,实行税收减、免、缓和社会保险“五缓四减三补贴”等优惠政策。
除了从政策层面加大企业帮扶力度,当地还通过政银企联手等方式加大信贷资金保障力度,帮助企业暂渡难关,对中小企业实行利率优惠政策,贷款利率尽量不上浮或少上浮,不得变相提高企业贷款成本,防止中小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
企业自救互助是关键
温州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中小企业融资压力作为一个世界性难题,仍会长期存在。随着银根的持续紧缩,民间资金的流动性进一步受到限制,中小企业的资金困境还未得到根本的缓解,政府部门将一直保持关注和重视。为此,企业的自救互助、建立信心相当重要。
据介绍,自当地政府发布相关政策后,近期,温州并未出现较有影响力的企业主出走、跳楼等极端事件。截至10月底,前期出走的企业主已有15人回温或恢复联系,信泰集团等部分企业也自10月20日前后陆续恢复生产。
截至10月底,全市已有5家企业启动重组程序,共注入资金5080万元,部分困难企业的兼并重组取得实质性进展。据工商部门统计,9至10月全市共有股权变更企业1364家,同比增长20%。10月4日以来,虽然温州问题企业的数量有所增加,但新增问题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部分属外来务工人员的加工作坊,本身的经营并不稳定,属正常情况下倒闭。据工商部门统计,今年1至10月温州的新设私营企业同比增长了19.1%,全市企业数量仍然保持着持续增长,关停企业数量与去年相比,也并没有出现异常增加情况。
同时,有关部门也将重点放在企业的兼并重组和转型升级,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对本行业或关联行业出现资金链运作困难的企业进行兼并重组;鼓励原贷款银行以延长贷款期限、减免贷款利息等多种形式参与关停倒闭与困难企业的债务重组;鼓励企业对关停倒闭企业或资不抵债困难企业实行承债式重组,支持债权人以债权置换股权的形式参与企业整合重组。
民间融资贷款继续严控
温州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目前政府将继续规范引导民间融资有序发展,严格担保公司、投资公司、寄售行等融资中介机构准入,规范经营行为,规范经营费率,要求融资性中介机构将经营费率、业务手续费等严格控制在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4倍以内。
为了进一步规范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实体经济发展,“三大民间投资服务平台”——股权营运中心、民间资本服务中心和风险投资研究院,以及温州人股权投资基金都在加大各自的发展力度。
在地方金融监管方面,温州市将市金融办升格为市政府工作部门,组建市地方金融监管服务中心,将全市所有的股权投资公司、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公司、寄售行和其他各类投资公司,以及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商行等民间金融组织全部纳入到中心进行统一监管。
温州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在这次危机的基础上,今后市政府将继续引导银行业机构扩大信贷规模,降低利率水平、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一方面促进各在温银行业机构加强沟通协调,在信贷规模、授权授信、利率定价、绩效考核、对不良贷款容忍度等方面对温州银行业分支机构给予政策倾斜;另一方面,加大对困难企业的帮扶和协调力度,做好银企融资对接。
一个多月以来出台了哪些政策
9月底温州市委、市政府迅速出台《关于稳定规范金融秩序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并成立了规范民间金融秩序、推进经济转型发展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民间金融风险和企业关停后的处置工作。
10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温州主持召开会议,听取浙江省、温州市关于小企业发展情况汇报。在浙江期间,温家宝提出,我们既要看到来之不易的好形势,坚定信心,又要认真对待、及时研究解决面临的问题,坚持不懈地努力,把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保持下去。
10月5日、7日、9日省委、省政府连续召开专题会议,及时传达、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考察浙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规范民间金融秩序的一揽子方案,政银联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具体举措。
10月9日记者从省政府领导和民营企业家参加的会议上获悉,在当前部分地区中小企业面临债务危机和经营困难情况下,浙江省将通过政府、银行、企业三方联手,加大对民营企业的帮扶力度,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和提升。
10月10日当天下午开始,省直有关部门和单位抽调人员组建11个省直服务组,分赴全省各市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
10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9条支持小型微型企业的财税金融政策措施,核心内容是减轻税收负担和加大信贷支持。
10月13日温州市政府设立了5亿元专项资金,作为企业应急转贷专项资金。温州市财政出台“税费新政17条”,重点是帮扶企业摆脱困境、解决兼并重组中遇到的相关税费问题。
10月19日记者从温州市政府获悉,温州市日前出台了金融改革创新行动方案,由五大体系、四个区、八项内容构成。
10月22日为防止民间借贷无序运作滋生的风险向银行业传导,同时确保信贷资金流入实体经济,温州银监部门出台措施加强对银行机构的合规监管,努力构筑起民间借贷风险向银行业传导的“防火墙”。
11月2日记者获悉,温州设立10亿元民间资本服务基金作为应急“过桥资金”,助克企业年关“转贷难”。
11月8日温州市开始全面实施“1+8”地方金融改革创新战略,以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解决当地中小企业的资金债务危机问题。
国内城轨交通首次大力度向民资开放
据新华社消息,温州市即将开工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将全力向民资开放,注册资本金50%吸收民资。这是国内城市轨道交通投资首次大力度向民资开放。
经上级立项获批,温州市将于今年年底前开工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即市域铁路。整个辐射温州沿海地区的4条线S1、S2、S3、S4总投资800亿元。
温州市政府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讲,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是政府投资的垄断领域,这次之所以大力度向民资开放出于4方面的考虑:一是经历了债务危机后更加尊重和发挥温州雄厚民间资本的作用;二是拓宽温州民间投融资渠道;三是以实际行动落实国务院两个“36”条精神;四是让老百姓得到好处,让人民群众得到“资金幸福”。据了解,民资在这项政府垄断性重大投资项目中得到的回报方式,不是参与利润分红,而是获取固定回报,回报率明显高于银行存款利率。
记者日前从省发改委获悉,该方案正在制定阶段。
胡福林回归一月后,记者再度探营信泰集团近千人陆续复工,还加薪了员工说,胡福林吃得好、睡得好,请外界关心信泰的人放心
11月10日,连日阴雨的温州,位于瓯海区中央路89号的信泰集团大门口,工厂三部的骨干员工老张推着一辆有些年头的自行车,风风火火地冲了进来。“老板给我打电话,让我回来复工,今天就是来谈这事的。”他摞下一句,把车往边上一搁,便急匆匆地走进了办公大楼。
昔日的温州眼镜行业龙头企业——信泰因资金链断裂、老板胡福林赴美的风波而陷入危机,信泰也成为这波温州企业主相继出走事件的导火索,被社会各界媒体舆论推至风口浪尖。
如今,距离事件已过去一月有余,在温州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和企业协会的多方努力下,以信泰集团为首的一批“地震”企业,正步入“灾后重建”的进程,以重组引资等方式重新步上正轨。
近千名员工已复工
上周四,记者来到信泰集团位于娄桥工业园区占地16万平方米的新厂区。天气阴冷,厂区门口站着4名保安,偶尔有三三两两的人员和运货车辆进出,与昔日车水马龙的盛景相比,多少有几分冷清。
2011年9月20日,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因资金链断裂远走美国的消息经网络及媒体大肆报道,掀起了一波温州企业主接连“避走”的危机大潮,引致温州全市乃至国内外各界震动。温州市委、市政府及全市各大金融机构、工商联及30多家行业协会、商会紧急商讨共渡难关;10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赶赴温州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将关注度推至高峰。
作为这场风波中最引人关注的企业,信泰集团在9月底10月初一度经历低谷,资金链断裂、老板出走、生产线全面停工,数千名员工不得不遣散。直到10月10日,企业终于出现一丝曙光,胡福林回到温州与政府部门洽谈磋商,表示将重振企业摆脱困境。
10天时间内,老员工陆续回潮,再加上又招聘了一批新员工,10月20日,信泰集团向外宣布恢复生产、再次开工。这是今年温州停工企业中开始复工的第一家,也是规模及影响最大的一家。
作为该企业的一线员工,湖南人张礼目在信泰集团精工部门工作了两年。9月底的事件,令他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假期”,如今他已和同事们正常复工,重新回到岗位奋斗。
张礼目告诉记者,自9月底公司因资金问题,临时宣布将员工们遣散后,10月12日开始,大家就陆续接到了主管部门的电话通知,回厂复工。如今,信泰集团旗下的“海豚”等品牌眼镜的生产线已陆续部分恢复生产。
“虽然现在员工暂时没有达到高峰期那么多,但也有近千名员工每天上班作业。”张礼目说。
信泰集团大门口保安告诉记者,自10月14日起,公司开始在总部门口设点,登记回厂返工的老员工,并在温州市区各大人才市场、人流密集处设置人员,招聘新员工。记者从门口的登记簿上看到,如今每天都有数十名新老员工前来厂区工作或面试。
老板给我们加了工资
由于信泰集团目前对外谢绝了一切公开采访,记者也并未获准进入厂区;然而通过对相关政府部门和信泰员工的采访,外界仍能对企业的目前情况有一个大致了解。
据温州市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随着胡福林的“回归”,企业管理层全面开展自救,在温州市、瓯海区政府及相关金融机构、工商联、行业协会等各界的帮扶下,企业的内部运转也逐步走上了正轨。
同时,信泰的主要债权银行,在前期未抽资、不压贷的基础上,向信泰光学有限公司新增流动资金贷款5000万元,用于解决该公司恢复生产经营所需资金。10月20日,首笔贷款资金已在企业恢复生产的同时落实到位。
信泰的多名员工向记者证实,危机面前,企业不但未拖欠员工工资,还加了薪。张礼目告诉记者:“在临时将员工遣散的那段时间,公司也没有拖欠我们的工资,这次老板回到温州把我们召回来后,还给我们加了工资,待遇也更好了。我想,用意除了让我们有积极性回来复工,也是为了让我们对企业的未来更有信心。”
四川人蒋少彪1996年就加入了信泰,成为一名抛光技术工人。这15年间,看着信泰从一个小工厂一步步成长为一个年销售2.7亿元的眼镜业龙头集团。身着统一的绿色工作制服,蒋少彪和记者谈及企业的这次信贷危机,显得十分有信心:“9月底时老板通知我们由于资金问题,需要暂时休工一段时间,之后很快又打电话让我们复工了,算了算,中间也就七八天时间,我们很多老员工心态都很好,根本没有那种‘危机来了、大家散伙’的想法,我们好多人就当放了个大假,回趟老家或者去哪里玩一玩。”
蒋少彪说,令许多人“心态好”的原因,除了对信泰作为温州眼镜企业多年“老大”的信心,还有就是企业之前的福利很好。“新老厂区的员工宿舍、食堂、网吧等设施齐全,企业对老员工也很关照。作为我们,对一家这么好的企业,肯定是有感情的。”
重组中待新生
据了解,今年47岁的胡福林作为全国眼镜光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眼镜行业协会副会长,同时也曾获温商十大创新人物、温籍十大杰出国际商人等荣誉,其创业史称得上浙商典型。
据有关人士介绍,胡福林16岁开始在父亲的眼镜作坊中当学徒,学习眼镜生意。1985年,他在温州创立了当时全市首家眼镜批发零售公司,并于1993年建立信泰光学有限公司,下设光学眼镜、太阳眼镜等多个分厂,其后创立自主眼镜品牌“海豚”。据信泰官方介绍,“海豚”不但是温州首个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眼镜品牌,也是目前中国市场上销量最大的太阳镜品牌。
据介绍,2008年开始,信泰集团除眼镜业务外,还开始涉足太阳能光伏、房地产等产业。据当地政府部门的对外披露,造成信泰危机的原因主要是企业投资面大、融资困难,导致资金链断裂。
据了解,胡福林从美回温后,只接受过温州日报在内的少数几家媒体采访;在采访中他表示,企业近几年一直在谋求转型,希望更多从事附加值高、利润率高的产业。然而在转型过程中近两年资金投入很大,如太阳能的技术投入、眼镜品牌投入、连锁店投入、团队建设等等,都花费不菲。“如果政府在转型中能给我们政策支持,银行能表态对贷款资金不轻易抽贷,那我们就会有信心做下去,不然转型转一半就失败了。”
同时他表示,公司20多年经营实属不易,如今公司管理层和上千名员工的不离不弃也令其“非常感激”。目前,企业眼镜生产已经先行恢复,订单也“接到明年”。
对于企业的债务问题,胡福林在采访中表示,公司资产还称不上破产或清盘,目前正通过行业协会和政府重组,解决当前的债务困难;具体通过市工商联的牵头、眼镜协会的支持,正在协商重组方案,重组的细节还在进一步商讨中。
据外界消息称,为了恢复生产,胡福林如今每天24小时吃住在公司。对此,记者采访了多位企业员工,他们默认了这一说法。张礼目告诉记者,回来复工后也见过了老板,大家都很有信心,“对于胡老板的状况,只能说他现在吃得好、睡得好,请外界关心信泰的人放心。”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