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浙江科学家领衔中国航程最长环球科考(图)


来源:都市快报

(制图 李本献) 今年在海底发现很多黑烟囱 可能地震频发的地壳正处在活跃期 高毒高热的海底火山口竟然还有个生物群落 它们的生存环境就是数亿年前的地球 12月11日上午,3杯来自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制图 李本献)

今年在海底发现很多黑烟囱

可能地震频发的地壳正处在活跃期

高毒高热的海底火山口竟然还有个生物群落

它们的生存环境就是数亿年前的地球

12月11日上午,3杯来自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1800-3000米海底的海水被注入黄海,象征着中国规模最大环球科考凯旋。

去年冬天从广州黄埔码头鸣笛远航,绕地球一周,昨天中国大洋科考主力船舶“大洋一号”回到山东青岛奥运会帆船中心码头。我国史上历时最久,航程最长的大洋科考,究竟为人类带回来哪些大洋深处的秘密?

环球科考,随船主力科学家来自位于杭州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科考总首席陶春辉是浙江德清人。

离开祖国航行369天,大洋一号驶过了除北冰洋以外的世界三大洋,行程64162海里,约合11.88万公里,接近地球赤道长度的3倍。

轮船从广州南下,先在印度洋上放下了一个漂浮在海面上的气象水文观测站,这是中国人首次在大洋深处拥有自己的观测站。

轮船进入大西洋后,在这片大洋的南部活动,进入太平洋后,科考区域是赤道附近的东太平洋。轮船在这两片广袤的大洋深处徘徊,停泊,为的是探究深海底部冒着黄色、白色、黑色烟雾的大烟囱的奥秘。

从来没找到过这么多海底黑烟囱

黑烟囱(海底热液区)可以理解为海底的火山。在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的中部海底,拥有连绵起伏,自北向南横贯大洋的山脉,称作大洋中脊,总长度超过10万公里,在它们面前,陆地上的最长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不过是小弟弟。

这些在海底隆起的大洋中脊,是地球板块挤压的产物。在地球两大板块相互撕扯的地方,大洋中脊会裂开一道道伤疤,不安分的地壳深处热液就从伤疤处喷涌而 出。喷涌物日积月累,就成了黑烟囱,外形好似溶洞里的钟乳石,但它们的块头大得多,这次发现的最高达26米,此前,过百米的黑烟囱也曾被人们找到。

地壳深处的热液超过1000℃,将岩石中的硫、铜、铁、铅、锌等物质熔化在液体中,因而喷涌而出的烟尘呈现各种颜色。

人类1979年发现第一个海底黑烟囱,32年来,全球科学家找到黑烟囱不过300根左右,而仅凭中国科学家一己之力,一年中就找到了16根。

这一次环球科考发现的黑烟囱特别多,可能包含运气因素,也可能因为这次海洋科考用上了水下机器人等先进仪器,不过,陶春辉推测,喜人发现背后或许隐藏着地壳运动的秘密。

近年来,印度尼西亚、中国、牙买加、日本……全球大地震频发,加上大量黑烟囱被发现,或许正印证着一个事实:我们所在的地球,地壳正处在活跃周期。在 地球板块挤压、拉伸运动活跃的年份里,海底的伤疤可能增多,地壳深处的物质加速从更多缺口喷涌,由板块运动带来的地震、海啸也会多起来。

“宝石山”真是宝石山

东太平洋、南大西洋的这两片海区,此前是人类探索的空白区,其中南大西洋是距离中国大陆最远的一块海域。这一次,科学家们沿着两大洋的大洋中脊行进, 发现了一座座黑烟囱喷射堆积成的山峰,在东太平洋赤道附近,有一座山峰叫做太极山,因为烟囱里喷出的既有黑烟,又有白烟,混合在一起,颇有太极图的意味。 还有一座山峰被命名为“宝石山”,与杭州西湖边的宝石山恰好同名。

被缆绳牵引,一个金属挖斗伸向海底山峰,采掘了2.2吨金属硫化物,其中一块500公斤重的硫化物被放在大洋一号尾部的甲板上,供青岛市民参观。这是我国有史以来在深海海底采集的最大一块金属硫化物。

这块黄、黑、红相间的石头,看上去有些沧桑感,其实它是地球表面年纪最轻的石头。我们常见的陆地岩石,年龄动辄数千万、数亿年,而这块岩石,由海底热液从地下喷出凝结而成,不过百年。

热液日复一日地喷涌,冷却后的尘埃不断在周边散落、堆积,这块岩石随之一点点长大,在石头上所能找出的一圈圈纹路,好似大树的年轮,恰是一天天累积的痕迹。

陆地上金属矿的祖先,在千万年前,就是这副模样。可以想见的是,若这块岩石不被科学家打捞出水,它们会在海底沉寂千万年乃至数亿年,随着地壳隆起导致的沧海桑田巨变,浮出水面变成山峰。

这块从宝石山上开采的石头,就是一块宝石。除了硫元素之外,石头里有铁、铜,甚至还有含量不低的黄金,其成分类似于陆地上黄铁矿或闪锌矿。就人类短暂 的历史而言,矿石属不可再生资源,造汽车,盖房子,打首饰,我们对金属的需求一直在增加,终有一日,当陆地上的金属矿枯竭后,深海的这些黑烟囱山峰,就是 后备资源。

蛟龙号深海挖宝靠谱吗?

今年,中国造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抵达5000多米深的海底,中国人得以直面散落海底的宝藏。潜水员操纵蛟龙号伸出手臂,就能把一块块矿石装入筐中。

这次环球大洋科考,要把海底矿石打捞出水,显得艰难得多。一只机械手从船舷被放下,连着一根数千米长的缆绳,在缆绳上通高压电,船上就能操纵机械手在 海底的动作。操作员距离海底有数千米,只能借助微弱灯光寻找矿石,且缆绳被洋流冲击摇晃不止,每抓住一块石头,要费好大工夫。

有网友建议,既然蛟龙号挖宝能力强,就带着它环球科考,到海底挖宝贝。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副主任李波对这个设想不以为然:把蛟龙号变成海底的矿工,我们中国人也太奢侈了,花去数千万的成本,也就能挖到几块石头。

无论大洋一号还是蛟龙号,只能在海底搜寻宝藏,但如何将深埋海底数千米的矿石简便、廉价地打捞出水,这还是个世界难题。

海底火山口的生物链竟不要光合作用

中学生物课上,我们知道光合作用是地球上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拥有叶绿素的植物,在阳光照射下,把二氧化碳和水变成葡萄糖,由此产生的营养物质给各种低等或高等动物供给能量,维持着地球上生物的繁衍。

海底火山口附近会有生物的存在吗?依照目前我们对常见生物习性的了解,高等动物存活的可能性不大。火山口的温度少说也有个几百摄氏度,哪种动物能抵挡这样的高温?地下喷涌而出的硫、重金属都是剧毒物质,不仅人类,几乎所有高等动物都能被它们毒死。

这次,在摄像头中,科学家们在海底火山口附近看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神秘世界。

扎堆在火山口游弋的海虾,密密匝匝如同马蜂窝里的蜂群,这些虾,通体呈白色,没有视力,被叫做盲虾。这次科考抓住了200多只盲虾,它们被制成标本。

陶春辉向世界宣布的更大发现,是一种从未见过的火山口高等动物。现在,这条被冰冻的鱼正待做DNA检测,它很可能是这个星球刚被发现的新成员。

盲虾毕竟是无脊椎低等动物,但这条鱼却的的确确是高等级的脊椎动物,尚没有学名,科学家们暂时叫它热液鱼。这条鱼的样子就像一只放大了的蝌蚪,近似三角形的大头,尾巴长且细,约60厘米的身长,却只有不到半公斤的体重。它全身灰黑色,没有鳞片,长着坚硬的刚毛。

这条热液鱼被发现后,一个不为人知的深海火山口生物链浮出了水面。

在盲虾的身体表面,科学家们找到了若干个小黑点,它们是种特殊的细菌,因爱好硫这种食物,被称作嗜硫细菌。嗜硫细菌有种特殊功能,把剧毒硫化物吞入体内,用体内的化学反应把它转化为能量。

嗜硫细菌是寄生虫,盲虾就是给它提供住所的寄主,这种大小类似基围虾的虾米,也成为了取食最为方便的动物,它们饿了就吃身体表面的嗜硫细菌。细菌繁殖迅速,盲虾边吃,它们在虾的身上边生长,从不断粮。

热液鱼的出现,使得这条简单的海底火山生物链成型。数量稀少的热液鱼,专吃随处可见的盲虾,它们死后,尸体又被嗜硫细菌分解。

研究这个奇特的生物群落,绝不为单纯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在地球混沌初开的日子里,也曾经到处是火山、地震、岩浆,那时的天空、土壤、水中,充斥着硫化 物。在海底深处的火山口附近,恰好还原了数亿年前地球的场景。若弄明白海底火山生物部落的生存状况,或许,我们就能读透地球上的生命起源。

[责任编辑:贾悦筠]

标签:科学家 环球 航程

人参与 评论

热点聚焦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