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宁波助学志愿者马琴——点点烛光 照亮未来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2011年,我成立了宁波蜡烛爱心助学站,到现在,长期坚持的志愿者有40多人,加上其他志愿者,总计100多人。马琴初三辍学,为了不让父母愧疚,她亲手拆掉了自己的课桌椅以示自己“不想上学”。

马琴在栗树塘检查孩子们的功课。通讯员马子明摄

【我的梦想】

知识改变命运,希望能把助学站带上正轨,让孩子们都能上学。

【人物名片】

马琴,1987年生,四川巴中人。2003年来到宁波工作,2008年开始从事爱心志愿服务工作,2011年3月成立宁波蜡烛爱心助学站。和同伴一起资助贫困失学儿童100余人。2012年,当选全国优秀志愿者。

【我的奋斗】

我自小被遗弃,多亏养父母吴秀珍夫妇收留。幼年的我摔断过腿、遭遇过暂时性失明,但养父母从未离弃,甚至卖血给我治病。我想,我作为一名志愿者所付出的爱,就是从那时起慢慢凝聚在生命里的。

2007年5月,母亲被诊断为肺癌晚期。为了医药费,我一天打3份工。2008年8月,一次志愿服务活动中,母亲的事被队友们得知并发布到网上,爱心从四面八方汇聚,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志愿者众志成城的力量。

这之后,志愿服务就成了我生活中的主题。我想把这些年感受到的爱和温暖传递给更多人,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哪怕只是点点星光。

爱心助学是我公益事业的重心。2009年,我接管了甬城志愿者助学站,借助志愿者和全社会的力量帮助贫困孩子上学。我从教育部门获取贫困失学儿童的名单,然后一一走访。

我的梦想就是让孩子们都能上学。有个孩子叫征远。2009年9月我认识他时,他父亲得了白血病,母亲是先天精神病和智障……后来,他父亲去世,母亲改嫁,若不是有企业一直坚持赞助他,他早就没办法继续读书。我们与每个帮助过的孩子都保持联系,看到他们健康成长,就会觉得自己的坚持那么值得骄傲。

有次问一个孩子未来的理想是什么,他说“跟爸爸一样吃上救济粮”,我的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这让我意识到,比起物质上的资助,这些孩子更需要精神上的指引。我一直坚信知识改变命运,有所准备,才能创造未来。

2011年,我成立了宁波蜡烛爱心助学站,到现在,长期坚持的志愿者有40多人,加上其他志愿者,总计100多人。两周前,我们开始给鄞州栗树塘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上课。地点在窑厂的二楼,楼下就是烧砖的地方。孩子们没有桌椅,就蹲着或拣几块砖坐,地上有蒸汽散热孔,不小心碰到的话,就会严重烫伤。

欣慰的是,宁波是一座大爱之城,联系我愿意捐款、捐物的有心人很多。我们打算在附近找几间民房,二手桌椅已经谈好了,希望能给孩子们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现在,助教组的志愿者多是大学生,不知道记者朋友能不能帮我问问,有没有退休教师愿意加入我们?当然,太高的薪水我们承担不了,只能为您提供最基本的车费、生活费和意外险。

困难是有的,但我不觉得苦,我愿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孩子身上,这就是我的幸福。

下一步,我想把助学站注册成正规的民办机构,搭建专业的团队,策划适合宁波地区的项目,寻求政府、民间和企业三者的通力合作。民间组织的正常运营,离不开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和政府的鼓励、支持。今天,我在杭州参加品质公益峰会,跟各地的公益民间组织、机构、基金会和专家一起,探讨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条路也许漫长,但我充满希望。

当更多人将公益视为生活方式,而非崇高或牺牲时,我想,这点点烛光,将能成为万家灯火。

【记者手记】

我见过马琴两次。第一次随她去栗树塘家访,5家人、20个孩子,在上学的只有8人。我站在昏黄的灯光下阅读他们的作文,听他们朗读英语,帮他们讲数学题……

第二次,她给我看12月12日CCTV13播出的新闻视频:“上海: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助力小微组织。”三年来,上海市17个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培养出66家民办社工服务机构。

马琴初三辍学,为了不让父母愧疚,她亲手拆掉了自己的课桌椅以示自己“不想上学”。直到现在,她对知识始终怀着一种饥渴。

说到自己的经历,她有些悲伤,但一说到孩子们,她的眼睛就闪出光亮。让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是她最大的心愿。

昨晚,栗树塘的一个孩子在QQ上跟我说:“你们走了之后,隔壁那个男孩就后悔退学了,可能还要争取来上学。”

我想,这次我也见证了希望。

相关新闻:

标签:马琴 马子明 志愿者

人参与 评论

热点聚焦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