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新:用创新解读新宁波帮
2011年10月25日 09:10
来源:中国宁波网 作者:高 崴
李立新 他的企业多年位居中国民企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之列,在很长的时间里,却是一个远离公众视线的“隐形冠军”。近年间,如果不是因为他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频频抛出“推广宁波‘社保套餐’”等
李立新
初见这位外表斯文、举止儒雅的宁波商人,恐怕你很难从他的脸上看出他曾经是宁波商界最优秀的推销员。对谈之后,你会发现,他是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人,说话铿锵有力,逻辑清晰。
谈经济必谈经济危机,成了2009年约定俗成的规矩。不可否认,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的延绵后力,至今仍让许多制造型企业挣扎在生存线上。特别是以小商品见长的浙江企业,第一次体验到了从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生存危机。
2009年3月底,在全球最大的家庭家居用品展――美国芝加哥举办的国际展上,订单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只下降25%的中国企业是幸运,订单下降50-60%的实属正常,更有甚者订单下降90%。这种影响在当时看来只不过是一个数字,但根据经济规律,3到6个月之后,它将变成这些企业的生死抉择!
然而,事隔不足一个月,这位“亚洲塑料大王”,却大手笔投资2.5亿元,总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的利时百货项目奠基仪式在杭州桐庐隆重举行。其后近2000名的招工规模,更让业界惊叹。事实上,从2005年进军商贸流通领域至今,李立新名下已拥有包括新江厦百货、新江厦超市、新江厦购物中心、利时百货在内的完整零售业态。其中,新江厦百货位列“全国商业百强”;已在宁波及周边各重点城镇拥有近40家大型综合性超市的新江厦连锁超市有限公司,是“浙江省千镇连锁超市龙头企业”;此外,利时集团旗下已投入运营和即将开业的大型百货商城,还有新江厦购物中心,以及利时百货(鄞州店、海盐店、桐庐店、象山店)等。其中,利时百货是浙江省内设施最先进、配套最健全、环境最优雅的大型高档百货之一。
是什么秘诀,让这家90%产品依赖出口的塑料家居日用品企业,能够逆势飞扬?
“转型。”干脆简洁的两个字,李立新道出了自己的成功密码,也道出了宁波商帮的百年传承的精神:审时度势、灵活应变。
宁波,中国自古以来的商业重地;宁波商帮,与徽商、晋商、粤商、苏商并称为我国五大商帮。近代宁波商帮中的杰出代表人物层出不穷,如昔日活跃在上海滩的重量级人物朱葆三、虞洽卿、徐懋棠、刘鸿生、周宗良等,又如“世界船王”包玉刚、影视巨头邵逸夫、纺织巨头陈廷骅、台湾著名实业家应昌期等等,他们莫不都在中国近代商业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擅于根据时局及时转型,是宁波商帮百年来立于不败境地的经营精髓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船王”包玉刚在他的航运事业如日中天、红红火火之时,却做出惊人的决定:卖掉所有船只!因为他预感到两伊战争对石油产量的影响,必将殃及油船运输,所以他及时抽出资金,投资香港地下铁路和隧道,自己出任隧道公司主席;而后,又投资由英国人控制的香港最大的国泰航空公司,出任董事长。居安思危、及时应变,“世界船王”终于又胜利了。
宁波商人正是凭着这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审时度势、灵活善变的本领,才成为商界“常青树”。李立新则是把这种宁波商人的精神融入了血液之中,他谈到:“转型并不简单,我认为若要转型,十年前就要去想,五年前就要去做;不能今天说转型,明天就转型,180度转身的话,很容易摔倒!”
舍得:经营观念的创新
“先舍后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这是李立新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而这种信仰,的确给他带来了一个广阔的世界。
1986年,李立新刚刚高中毕业,父母为他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也许是宁波人天性嗜商,年纪轻轻的他拒绝了这份工作,选择进入了亲戚家办塑料制品厂当了一名普通的销售,一干就是6年。走南闯北、商海历练,使他对市场、对产品都有了充分的了解。1993年,他拿出自己的几年积蓄以及父母提供的几万元资助,开办了一家生产相框的小塑料制品厂,他既是厂长,也是车间工人和营销人员。忙的时候,父母都会成为厂里的员工,从生产到包装、运输,全家上阵。
“那时候就是一个小作坊,我的长项是营销,为了打开销路,我东奔西走。1994年,我去参加广交会,遇到了我的第一个大单―― 6大货柜的相框!顶上当时我六个月的产能,这一下我的厂一年都不愁了!”事隔16年,李立新回忆起这件事来,仍有些兴奋。
也是这第一单大生意,证实了他的“舍得”理论是多么明确。初到广交会时,李立新没有自己的展位,身材不太壮实的他,背着一大麻袋的样品,到其它厂家的柜台前请求摆放。一个美国商人对他的产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是第一次见到柯尔,”李立新如数家珍,“我看到他对我的产品很有兴趣,认为机不可失,立刻用‘宁波式英语’跟他攀谈起来。他很爽快,立刻就签了六货柜的单子。广交会共有十几天,但是我签完单没呆两天就回来,立马给人家赶产品。三个月之后,我把货发出去了,他很快也把帐结了。”
银钱入柜之后,出身销售的李立新采取了“后续跟踪服务”,给柯尔打了电话。“我想问问他销售的怎么样了?还需不需要进货?我英文蹩脚、他中文也蹩脚,说了半天,我才弄明白,他遇到了经济危机,那次是墨西哥经济危机,没有这次的大。但是货不好买,如果想尽快销出去、回笼资金,必须降低价格,这样他就亏本了。我隔着越洋电话跟他说,让他降价20%,并告诉他别担心,我补给他一个货柜,这样他没有任何损失。”
李立新的这一做法,遭到了当时所有人的反对——厂子刚成立一年,一个货柜25万,是一个月的产值。但是李立新有自己的想法,常年跑销售的他知道: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客户比一个月的产值更重要,“客户遇到困难了不买你的货,你损失的将不是一两个月的产值,而是一个市场”。
“在市场上,你一定要懂得几个原则,第一个就是舍得,舍得就是共赢,给客户生存空间,就是给自己企业生命。”的确,不久之后,柯尔便给李立新带来丰厚的回报,而这种回报是用金钱无法衡量。
相框降价之后,柯尔很快脱手这批货,之后,他跟李立新表示希望继续合作,但是不想销售相框了。随后,他将一些塑料家居日用品寄给李立新,让李立新模仿生产。
这无疑是一笔无形的财富。20世纪90年代中期,普通人出国并非易事,没有网络、信息不够发达,因此国内生产厂家多数代工,别人指定什么就生产什么,别说创新了,连模仿都无从谈起;而这些陆续到达的日用品,很快打开了李立新的视野:相框是一个小众产品,但是家居产品却是一个大市场;而且这些新、奇、特的设计,是同行所没见过的。利时开始进入模仿创新阶段,由此赢得的独特核心竞争力,很快让利时成为了同行的佼佼者。而其后与柯尔的8年合作,为利时带来了8000万美金的订单——舍一个货柜,却为利时换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宁波商人自古以来,谋事先谋局,取舍之间历来以客户为重、以大局为重。民国时期,有一个叫宋汉章的宁波商人,以250万银元开办了中国保险公司。当时荣毅仁家族为汉口的一个纺纱厂投了意外保险,很不幸发生火灾,按约定须赔偿多少钱呢?200万银元。赔,公司可能由此倒闭;不赔,信誉扫地。宋汉章一咬牙赔了全款。荣氏家族在《申报》上面大肆刊登广告表示感谢,替宋汉章的中国保险公司做了一个正面的宣传。
而“舍得”这种胆识与魄力,是一种诚信,能够融化企业与客户的隔阂,成为朋友和长久的伙伴;它更是一种开放的思维、创新的理念。因为,创新不仅仅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还包括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渠道创新,甚至一个观念的转变都可以是一种创新。利时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异军突起、后发先至,正是因为他们的理念无前不赶、创新无处不在,不停地利用有利时机、不断寻找下一桶金。纵观利时的成长史、崛起史,我们不难看出:当创新与魄力携手、开放与超前同行,成功也就成为必然。
“1996年,我开始常去美国,大约一年去了5、6次。去多了,就发现资源型产品依靠的三低:低成本、低附加值、低价格。我意识到这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开始找一些影响力的大客户,准备开拓那里的市场。那时,我一个小厂商,很难见到他们,于是就去逛超市,然后看哪家是大进口商,真被我发现了一家――ALCO。我赶快打电话联系,希望有机会登门拜访。”
ALCO是当时美国日用家居品的知名进口商,对众多像李立新这种找上门来的小厂商根本不屑一顾。李立新打了数个电话过去,对方对他不理不睬,好不容易约了对方CEO见面。他信心满满地由新泽西赶到了纽约,结果对方爽约了。虽然李立新很生气,但是为了打开一片新的市场,并没有指责对方,在其后的一周里面,他跑了五六次那家公司。在第二次才勉强见到,这位CEO拿出价格表给了李立新。
“我一看机会来了,在这之前我跟他说过,我可以做出同样质量的产品、但是价格可以低30%。看他拿出价格表,我一面介绍产品,一面拿出计算器跟他算进货的价格。”很快这笔订单敲定了,但是李立新亏了。“亏了,我也值得,当时我没什么技术,唯一有的就是价格优势;跟客户合作好的第一个原则是共赢,你必须让他知道他能够获得什么样的好处。所以我只有舍得,才能换回利时所需。”随着一次次订货,李立新很快争取到了合理的价格。
营销是销售产品,更是经营人性。李立新的舍得,细细琢磨之下,颇具李嘉诚“三个一百万”的风范——只有让对方赚了钱,你的生意才能长久。目前利时集团正优化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全面进军,将会进入直接面对终端顾客,更贴近人的环境。这位识人心,重人性的新宁波商人,怎样利用舍得换取更大的世界?
跟李立新相熟的人都知道,李立新以销售起家,他懂人、懂营销,更重营销人才。他知道好的营销人才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眼前的利润,更是新的营销网络、新的市场,以致新的技术和相关的技术人才。
对于营销人员,李立新几乎都是亲自面试。曾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一个年轻人到利时面试销售。他第一个问题是:“你交过女朋友吗?”年轻人一愣,说:“没有。”他回绝了年轻人,理由是:“连女朋友都搞不定的人,如何才能搞定客户。”
为了利时的发展,他曾经不惜万金求才。1998年,利时因为获得ALCO订单,很快成为千万美金级别的企业。原本不惜一切代价撕开美国家居日用品市场的李立新,此时本该弹冠相庆。但是随着东南亚金融风暴的越演越烈,他又有了新的担忧:ALCO的订单占利时生产总额的30%-50%,意味着利时的重要销售渠道均被他们把控,一旦他们利用渠道优势威胁利时,后果堪虞。如何才能打造自己的渠道?如何才能形成自己的营销网络?
“我真的很急,虽然在亚洲金融风暴之中,中国企业赢利大于损失,但是后怕却与日俱增。但是我没有打造这个营销网络的能力,我必须找一个懂得国际经济形势、一个优秀的人打造这个营销网络。”李立新每次讲话的时候,总是喜欢打着手势,一上一下力度十足。
东南亚金融风暴余波未定,他就选好了适合的人选。当时,香港一家上市公司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塑料制品生产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人心动摇,其美国籍总裁马文正欲跳槽。此人在本行业摸爬滚打16年,曾负责原公司在美国1.5亿美元的销售,掌握着多条大连锁店的渠道。
1999年10月,李立新设法与马文接触。但是作为职业经理人的马文以合约在身为由,拒绝见面,但李立新并未轻言放弃。2000年元旦,李立新致电马文,真挚地表达自己的决心。四天后,两人终于会晤于芝加哥的一家酒店,李立新答应了马文的所有条件。
“他当时开除的条件是公司30%的利润,很多人说我疯了,有这些钱请谁不好!为什么我会以这么大的投入请他呢?因为要想做国外的市场,就必须用优秀的老外,他们最懂。我是一步一步过来的,发现仅仅依靠这些客户不行,必须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请到优秀的老外钱不是一个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你必须接受他的文化,你要宽容他,要给他比较宽松的环境、更广阔的平台去做事,不能用管理中国人的办法去管理老外,文化不一样,管理方式也必须因人而异。”
马文的到来,的确给利时带来了一片全新的天地,企业战略规划、经营理念、销售方式、品牌策略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利时不再根据客户的信息一步步模仿学习外面的世界,而是真正打开了大门迎接世界。
这正是宁波商人的魄力,面对广漠无垠的大海,他们不喜欢固守家门被动御敌,而是乐于漂洋过海,到外面的世界去看、去学,用“拿来主义”塑造一个新的宁波。近代历史上,宁波帮挺起了上海三分之一的经济发展,与潮州帮平分港九经济界;他们更飘扬过海,在异地他乡成为商业巨子。邓小平南巡讲话之中,就曾号召全世界的宁波帮归来建设故乡。
而宁波帮之所以创造如此多的辉煌成就,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人才的重视。无论是近代还是现代,宁波商人多以制造业起家,他们崇尚有知识、有能力的人。
“没有马文,公司只能在原地徘徊,有了他,才能上一个层次。因为行内人都知其人,有他坐镇公司,利时的名气大升,比广告更有效应。”李立新自始至终对马文都是信心十足。马文也未让他失望,成为利时公司的销售总裁之后,使公司不仅在美国,还分别在香港、迪拜、约翰内斯堡新增三家分公司。随着全球销售网的加快建设,利时的产品遍布120多个国家。
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全新的市场游戏规则,对中国制造企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OEM已经不能满足走在前列的制造企业所需,做自己的产品、做自己的品牌……一个个强烈的声音出现在李立新的脑海里。
“如果我们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必将制约企业的发展。可是到哪儿去寻找研发队伍呢?”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需要人才。鉴于创新人才的缺口,李立新十分烦恼。
经过不懈努力,他打听到了最好的研发人才――香港某公司以乔尼为首的团队。更巧的是,这个乔尼刚好是马文的老同事。他立即与乔尼联系上,并数次飞往香港,用他拿手的攻心策略,终于将整个团队“一网打尽”。2002年10月,在塑料制品行业叱咤风云25年的技术能人乔尼,带领他的团队一行10人“落户”利时集团。该团队的敬业精神感染着公司的员工们:他们手头上的事没有做完,绝不下班;其研发的新产品也层出不穷,产品质量与国际接轨,并拿下德国汉高公司1000万美金的巨额订单……
“制造业转型,我觉得唯一一条可走的路是,加大技术的投入、不断地引进新的技术、不断地提升你的装备、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另外,像我们做家庭日用品的,一定要有一批懂设计的人员,必须是国外的,因为你是做国外市场的,必须用国外人的脑子,因为他们懂自己的文化,我们不一定都懂;再次,必须舍得对品牌的投入、维护好品牌、提升品牌的形象。用这三个方面来提升你现在的第二产业。”如果说李立新拓展世界市场时,是舍财换世界,那么优化第二产业升级时,他是拿万金求才换世界。
因此,李立新对人才有更深的理解,当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许多企业纷纷降薪。然而他却对此持反对意见:“利时不会降薪,首先是因为去年的赢利状况良好;就是退一万步来讲,利时也遭遇困难了,我宁可裁员也不会降薪。降薪只能逼走优秀的人才、留下平庸的人,这对企业来说,才是最大的危机!”
转型:商业模式的创新
纵观宁波商业史,你会发现一个规律,宁波商人起家多以实业为主,发家后多是转向贸易、投资行业。近代世界船王等人如此、改革开放的宁波第一代企业家也是如此,如“成功于服装,成名于投资”的李如成,再如“做中国NIKE”的郑永刚……而李立新作为宁波第二代企业家,更是如此。
究其原因,一是宁波商人的固有性格,不满足小富即安,愿意扬帆远航,以高风险换得高回报;二是宁波商人对经济规律的精准掌握,他们清楚地知道单一的大宗量产品制造,永远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虽然它是原始资本积累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要扩大企业规模,走入世界行列,仅仅靠单一的制造业是绝不可能的。而开启第三产业和投资,将会成就宁波商人的建立商业帝国的梦想。
“2003年的时候,那时新一届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工业用地的价格已经很高了,我就觉得如果再从事那些原来所从事的低附加值的、低成本的、低端市场的产品,已经行不通了;为此必须走高端的、高附加值的、成本合适的。我用对技术的投入来提升自己的第二产业。另外一个方面我也觉得,通过我对国外公司市场的调研,发现家庭日用品的行业做不大,上升的空间有限。我必须选一个新的行业来做。”
做什么呢?没有技术优势,李立新首先排出了高科技产业,这不适合他。平时习惯读财经杂志的他,开始研习自己所积累的资料,他发现世界首富虽然是比尔·盖茨,但美国沃尔玛把家业分成五份,加在一起大大超过比尔·盖茨,他就发现潜力很大。而且沃尔玛模式因为是连锁,因此非常容易复制。
而在这之中,有一个人说了一番话,让李立新更加坚定地迈向商业流通这条道路,他就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
2004年6月,吴敬琏教授到宁波民营企业调研,专程到利时集团考察。他告诉李立新:“宁波民营企业只在生产制造这四分之一领域打主意不行,不应仅满足于为零售巨头做一个排队的供应商,还要在商业这四分之三领域想办法,争取那四分之三的利益。”并进一步的为李立新分析道: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看,包括商业流通环节在内的现代服务业,潜力巨大。
吴敬琏的论断,惊醒了李立新。“高科技不是我的长项,但是我知道怎样把货卖给客户,这个行业我喜欢。在2005年的时候,我找到了一个机会。很多国有企业都从商贸领域退了出来,有一些股权通过公开拍卖,我就去拍卖,拍卖了差不多46%的股权,第一大股东。后来其他的股东也卖给我了。转型不能到金融危机才去转,而要时时刻刻去想。”
先行一步的李立新躲过了“四把刀子和一根绳子”。这“四把刀子”是指原材料价格猛涨、人民币大幅升值、劳动力成本显著提高和外贸业务普遍遭遇困境;“一根绳子”就是指信贷紧缩以致资金断链。2007年起,以加工型和外贸型经济为主的宁波企业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民营企业处境艰难,甚至面临生存的危机。但土生土长的利时集团却因制定多元化经营战略,又快又好地实现企业转型,保持了稳健发展。
然而,李立新的转型并非是直接全部投向第三产业,而是“优二进三”――优化第二产业,进军第三产业。他曾说过,现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收入是5:5,日后可能是4:6,将来也许是3:7。但是他从来没说过不做第二产业,这恰恰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宁波式作风,且看李如成,服装产业收入占其最小的一部分,却依然强调服装是主业。在宁波商人看来,制造业虽不是赚钱的行业,但却是保命的根本,即使赚再多的钱,也不能丢了命根子。
因此,在一切问题来临之前,李立新虽然逐步实现自己的转型,但是一直没有放弃对第二产业的调整。针对人民币升值影响,以加工和外贸为主的利时通过锁定汇率、提前定价,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外贸业务的顺畅;为了降低成本,他们在加大原材料进口力度,同时对生产工艺进行优化调整,有效降低了国内原材料上涨的影响;并与清华大学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仅模具一项今年已投入600余万元,开发出了大批高附加值产品,平均每天有3-4个新产品面世,在功能上、外观上、材质上不断提升产品档次,某型号的产品销售价格从原来2美元提高到16美元;利时还重新定位目标客户,淘汰大批档次低、获利能力差的产品,不断拓宽销售渠道。
在“优二”同时,李立新从没有放松“进三”的步伐。“选择进三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几年我在各个国家跑,发现第三产业几乎占这些国家的80%,我们才多少?发达的地区才45%,其它地区根本不到这个数,这里面的市场空间有多大?无法预计,而且国家现在提倡家电下乡、‘万村千乡’工程,这些国家政策之下,必将有一个广大的第三产业市场。你看,现在沃尔玛、家乐福这些连锁店即使是经济危机,在中国的一二线城市都赚得盆满钵满;而中国的第三四线城市正缺乏第三产业,如果我们能够布满三四线城市,那将会是一个怎样的市场?而且在农村市场开商场、办超市,既响应国家号召,增加了就业岗位,又能为企业带来不错的利润,何乐而不为呢?”
2008年,经济危机发生之后,国家投入4万亿对市场进行刺激,并提出很多的积极政策跟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企的跟进,三四线城市农村都成为了很多企业的焦点,适时开启新兴市场,成为了利时转型的重要一笔。
“危机也是转机,危机中蕴藏着无限商机。眼下,正是投资发展、借机壮大的好时机。”在李立新眼中,目前许多资产的价格低于价值,建筑成本大幅降低,如钢材、土地、原材料等,正是企业收购重组、投资建设、发展壮大的大好时机。
目前,利时已拥有百货商场近10家,连锁超市近40家,覆盖宁波及浙江省内,而商业连锁的发展也为集团带来的丰富的现金流量。经过几年的发展和经营,利时百货和新江厦连锁超市发展势头迅猛。对于之前投入,李立新非常满意:“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的发展战略和方向是正确的,与国家的宏观产业结构调整不谋而合。试想,如果不是及早对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拓展农村市场的话,恐怕也会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中陷入困境。”
“未来我们的地产业务将集中在商业地产。”面临近年来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措施,李立新对进军地产有鲜明定位,“未来利时在宁波及周边多家在建的大型商城,将陆续开业,这是做商业地产的有利条件。”
多元化投资,规模化发展历来是企业家奉行做大圣经,但是迅速膨胀曾令春都集团资金链断裂瞬间崩盘、曾令德隆集团轰然倒塌。如何才能成为多元化的掌控者?宁波商人似乎善舞这把“双刃剑”。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规模,势必要探寻新的利润增长点、涉足多元化,但多元化不等于盲目扩张,转型升级不等于鲁莽激进。正如李立新所言:“多元化需要试推。180度大转弯,摔倒的是自己。”
第二点就是新宁波帮的核心决策,也是他们的硬功夫:苦练内功,做强、做大自己的主业。如果把企业比作一个职员,把多元化比作兼职,那么职员只有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才能分散时间和精力去做兼职,如果本职工作就没做好、做精,而把更多的心思用在兼职上,结果只能是“捡个芝麻丢个西瓜”,最终落个“鸡飞蛋打”。
据了解,未来5年,利时集团在做强做大主业的基础上,将重点发展连锁百货和连锁超市,集团还专门成立了连锁百货事业部,高薪聘用了一批高级人才,经营的方式主要是自主建设、自主经营,而利时集团一名高管向笔者透露,其计划在未来五年内,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百货连锁店达到15家,利时新江厦连锁超市达到100家,企业规模将扩大1倍以上,将为社会直接提供1万余个就业岗位。届时,“亚洲塑料大王”将成为“浙江商业大鳄”。
从小商品起家完成原始资本积累,企业壮大后探索多元化,最终进入金融、地产、股权投资领域,回顾李立新16年创业轨迹,曲线与万向鲁冠球、传化徐冠巨、雅戈尔李如成等浙商大鳄惊人相似。100多年前的宁波商帮,曾经在上海滩以钱庄和银行独领风骚。今天的宁波商帮在跨越一系列历史时光后,再一次站到资本大门前。当外界注意力还集中在天下无敌的浙江小商品时,浙商群体已在国内资本市场风生水起。A股更已形成“雅戈尔系”、“横店系”、“传化系”、“华立系”、“新湖系”、“银泰系”等资本派系。相比之下,李立新仅仅染指两家上市公司,资本之路或刚开始。
责任:人生价值的创新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公司,亦或是在社会,李立新都是一个擅于跟各种人打交道、与环境为善的一个人。他认为:鲜活的生命来自于大自然万般宠爱;只有为你生存的环境多考虑一分,你才能多得到一分的回报。这个环境包括社会、自然和家庭。
2007年之前,认识李立新的人并不多,但是就在这一年的两会上成为李立新一下子成为了全国上下焦点。原因是他在两会上叫卖“宁波模式”,
“作为一家宁波民营企业,我们已深切体会到这项政策的好处;同时建议在全国推广‘宁波模式’。”3月4日,全国政协社会福利保障组分组讨论会,李立新的发言引起大家关注。
“宁波模式”,是浙江宁波市2007年11月开始推行的外来务工人员“社保套餐”政策:农民工不用交一分钱,企业一次性缴纳178.35元,农民工就可享受工伤、大病医疗、养老、失业和生育五大保险;其中工伤保险、大病医保、生育险与现行政策规定一致,养老保险与现行低标准保险待遇一致,失业险按照标准的50%享受一次性生活补贴。
“宁波模式”提案一经提出很快在两会造成轰动效应。不仅全国数十家中央、地方媒体纷纷报道,不少代表、委员还上门“取经”。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打来预约电话,更令李立新兴奋:“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邀请我谈谈农民工社保,这下我又获得一个向全国推销‘宁波模式’的良机。”
为什么当时他如此热心的“叫卖”宁波模式,首先是因为当时社会现象,政府比较关注农民工,而且作为一个企业家他发现:农民工在有保障的前提下,才能安心务工,而当广东年前出现大量农民工“退保潮”,宁波却在1月份新增加15万农民工参保。而宁波模式的局限性——只能保证社保资金在宁波范围内转移,不能在全省、全国转移,又使他寄望在两会上得到解决。
除此之外,李立新更看重这种模式的另外一种潜力。“为什么事隔两年,我依然对这种模式情有独钟?经济危机开始之后,政府启动拉动内需的政策,并把农村当成一个重点市场。很多企业对农村市场投入了很大的力量,设计农民所需的产品,但是发现农村消费力度依然不够强劲。很有人纷纷议论,农民工赚钱不易,要他们消费无疑是要他们的命,企业家太过黑心。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对,为什么农民就不能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好处?为什么农民工就要过落后的日子?这一切源于中国农村社保体系的不健全,如果中国农村社保体系健全,农民工也去消费那些他们需要的生活产品,他们的生活质量会提高,他们日后的发展也会提高。”
2009年,两会期间他又带来提案:农民工失业互助机制。而他对政府“家电下乡”、“电脑下乡”、“万村千乡工程”,更是推崇:“我觉得这个做法非常好,好在两点。第一点让农民得到实惠,第二点让企业扩大了销售。这里面最最重要的一点,这些生产的厂商对农村市场越来越重视——原来设计的产品是适合城市的,现在专门去研制一些适合农村市场的;建立比较完善的网络,以及提供优秀的商品和服务。如果能够把这两个做好了,我觉得最后带来的一个好处是解决了很多农民工的就业。比方说我在农村里开一个超市,可以提供60到80个农民工的就业机会,这些人肯定是在当地招聘的。如果现在国家能够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社保体系,那么农村市场将不可限量。”
美国一位家族企业的大家长曾说过:“你的企业不是孤立生存的,只有与其他人为善,与社区友好相处,企业才能生存长久,如果你破坏了这种生态体系,你的企业也将会失去立足之地。”
宁波商人历来是识大局、讲政治。近代有涌商叶澄衷协助左宗棠购买武器,平定新疆动乱的典故。现代有“世界船王”包玉刚登机北上,见邓小平的破冰之旅。从小闻惯了海腥之气、放眼海外的宁波商人,亦有读书人的对政治环境高屋建瓴的眼界、悲天悯人的情怀、俯视天地的气魄,擅于利用商业成就积极影响社会,促进新秩序建立。
李立新这位宁商二代,历经两次经济危机,深入中国制造业转型大潮之中,他明晰中国政治经济环境,更懂得如何与之相处。
而之于家庭、之于工作环境,他更是一位能够营造气氛的好父亲、好丈夫、好老板。“不出国的时候,我一般6点多钟起床做运动;上午8时,基本上坐在办公桌前;中午,午饭我一般会比员工晚一点,以免员工在食堂看见我吃不好饭。其余的时间就是看报纸,我一般不喜欢在家里呆着,成天在家,怎么会有好主意呢?”
本以为拥有保时捷跑车的李立新,生活十分奢华,其实不然。他主张在消费上量力而行,他不注重穿名牌。“儿子十岁了,像个小小男子汉,个性很像我,我希望他将来是个诚实、有责任心的男人。”
“夫妻间要总是充满激情,的确有点难。这就需要经营,每天学习新的知识、每天有进步,给对方的感觉就有新意。”李立新应酬虽多,但是妻子一直夸他是个好丈夫:“他从来没有忘记过我的生日,一到那天他会陪我吃饭、送我礼物,还鼓励我继续读书。呵呵,现在我有自己的朋友圈,他更高兴了!”
是的,李立新对家庭、对整个人生都充满着活力!他的活力感染着利时集团的每个员工,也感染着造访利时集团的每一个人。
专家点评:1993年开始,他用锲而不舍的精神,做到了亚洲最大的家用塑料品制造商;谋定而后发,崇尚文化的他又开始了打造亚洲第一连锁超市的伟大事业。李立新,利时集团董事长,全国政协委员,一个有着谋略的企业家。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