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江西流坑


来源:摄影之友

被誉为千年古镇的江西流坑,也被称作“一个曾经像城市一样的村庄”。这里有许多事让人吃惊:庞大的村子被整齐的八条巷道划分;整个村落竟 然有七个规整的码头;四面八方都有用于防御入侵的碉堡。不仅仅是流坑,摄影

江西陂古村,一个老人在题写春联

南岸的河谷地平坦开阔,近处江水环绕

正月初九,我从乐安县城出发到流坑去。经过省道、县乡道路,看到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牌坊后就进入了到流坑的乡村道路。用今天的眼光看,处于山间的流坑 村远离县城,远离乡镇,也远离公路主干道,根本没有地利可言。的确也是,进了村子我发现,在村口的大樟树下停了好多拉客的机动三轮车,上面的牌子表明都是 通往附近乡镇的——远离主干公路,没有班车通过,机动三轮车现在就是当地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有一辆大客车在等客,一问才知道是直达广州和深圳的,因为流 坑有许多民工要去南边打工,县城的大客车专门来拉。看来,曾经的风水宝地、富足数百年的流坑不仅交通不便,而且养不住自己的子民了。 流坑的董氏非常信崇杨筠松,尊其为杨仙,这是因为董氏在乌江北岸开基不久,杨筠松即游经此地,蒙董家“诚心可鉴”的盛情款待,他踏遍了流坑周边的山山水 水,寻龙脉,找吉地,勘测宅基和墓穴。探测山形水势的结果是,南岸的河谷地平坦开阔,近处江水环绕,远处群山拥翠,是一块极好的阳宅之地,便建议董家从北 岸搬到南岸定居。 流坑东侧,乌江自南向北、再转西绕村北流去,村庄的西侧有一条长湖,江湖相通,合抱着村庄,这番地形水势被杨筠松认定,“活水出形,中人富贵”;有如石印 般的两块巨石挡住乌江水流,使之折而西流的景象,被杨筠松诠释为“印浮水面,焕乎其文章”;乌江流至村庄西北角江面狭窄了,成为流坑的出水口,于是这片河 谷地又被杨筠松喻作“鱼袋”,它的好处是“鱼袋若见兑,卿相位可期”。因此,他认为保固“鱼袋”地势,关系到将来流坑的兴旺。民间传说他曾手持“撼龙鞭” 企图将别处的山脉移至水口,以固河防,却是未能如愿。村人只好自己动手在那里栽树植竹,蓄成一片洲林,抵挡泛滥的江水,保住“鱼袋”地形。 被堪舆先生做足了文章的乌江,的确是流坑生活富裕、家族兴旺、人文昌盛的环境要素。它在盆地中间缠绵环绕,滋润了两岸的沃野良田,尤其是它流经此处由湍狭 变宽缓,被董氏家族充分利用把守水口,利用其贯通赣江的舟楫之利,独占了这一水系的竹木贸易,不仅竹木运输业成为流坑的经济支柱,亦使地处偏僻山区的流坑 与当时的吉州“序塾相望、弦诵相闻”,以致“文风盛于江右”。乌江造就了众多腰缠万贯的商人,而流坑现存古民宅绝大多数建于商业繁荣的清康熙至道光年间, 可见,正是发家致富的商人们在大启土宇、高堂华构。 我注意到,无论白鹭还是流坑,这些富足数百年的风水宝地,在近代以来都衰落了,萧条了。可以说当年它们都是借着风水——地利而发达起来的。它们都靠近江 河:白鹭有鹭溪河,流坑有乌江,这些村落正是凭了这些河流通向大江的水运便利而利通天下的。从地图上看,现在的白鹭处三县交界的三不靠之地,不仅远离行政 中心,也远离交通干线;三僚村附近虽有鹰厦铁路通过,但没有干线公路经过;流坑则离主干公路10多公里,只有一条出入的乡村公路,尽管成了全国历史文化名 村,名气不可谓不大,但游人依然寥寥。这里离最近的县城乐安也有40多公里。古村落正是远离了交通干线,少受外界干扰,得以较好地保存了下来。

江西陂古村的祠堂里,村民正在准备婚宴。陂古村以明清建筑为基础,融书院文化、祠堂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和明清雕刻艺术为一体,被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

[责任编辑:谢博丞]

标签:江西流坑

人参与 评论

热点聚焦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