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宁波余姚:红色梁弄抗战时辐射400万人口


来源:宁波日报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杨静雅 摄)寻访地点:余姚市梁弄镇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寻访内容: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讲述人:罗捷,余姚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从余姚出发,车行约30分钟,就进入重峦叠嶂间的千年古镇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杨静雅 摄)

寻访地点:余姚市梁弄镇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寻访内容: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讲述人:罗捷,余姚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从余姚出发,车行约30分钟,就进入重峦叠嶂间的千年古镇梁弄。

这里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从1943年8月,浙东区党委和三北游击司令部先后移驻于此,建立了以四明山为中心的浙东抗日根据地。至1945年8月抗战结束,根据地的范围扩大到北起黄浦江两岸、南达东阳、西至浙赣线、东达海边及海上部分岛屿,拥有4个地区级政权组织、16个县级政权组织,400万人口。

罗捷告诉记者,浙东抗日根据地远离华中指挥中心,孤悬敌后,战略地位显要。虽然面积不大,但作为战略支点,政治影响很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财经工作、文教工作、兵工生产等都做出了一定成绩。”浙东区党委书记谭启龙曾经这么说过。的确,走进梁弄,参观完一个个抗日根据地旧址,你会深深地感受到,70多年前这里的火热、激情,还有共产党人高超的社会管理能力。

粉墙黑瓦,红廊飞檐。浙东区党委旧址设在几幢老房子里,如今里面陈列着600多件珍贵文物和历史照片,这些物品翔实地反映了浙东抗日根据地从创建到巩固发展的全过程。

在这里,记者看到了抗战时期的许多报纸,《时事简讯》《战斗报》《战斗画报》……当年,梁弄这个小镇上办过的报纸有十多种。

一张发黄的《新浙东报》终刊号,背后隐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1945年8月抗战结束,为了实现国内和平,中共中央决定主动撤出南方8个解放区,浙东抗日根据地就是其中之一。1945年9月下旬,浙东印刷厂领导接到即将北撤的通知,便将印刷器材埋在了深山冷岙之中。9月26日,厂领导接到上级指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不能不辞而别,区党委宣传部写好了一篇重要文章,要印刷最后一期报纸,刊出这篇文章。同志们将埋藏的印刷机搬出来,用蜡烛照明,连夜排字印刷。几天后,印刷量达到13000份的《新浙东报》终刊号上刊载了这篇重要文章———《忍痛告别浙东父老兄弟姊妹书》,这篇文章留下了新四军战士对四明山人民的依依惜别之情。9月30日,浙东新四军部队和地方党政干部15000余人,分批北撤,于11月中旬到达苏北,投入新的战斗。

从浙东区党委旧址里的展出物中,可以看到共产党人将社会管理得井然有序,设立了教育、文化、艺术机构,在浙东行政公署里,还设有文教处,文教处将教育分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前者教育对象是儿童,后者教育对象为成人。

在展出物中,有多本“的笃戏”剧本。剧本的背后,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文艺改革。“的笃戏”是流行于浙东的地方戏曲剧种。1943年7月,在四明山袁马村露天草坪上举行的一次活动中,中途下起了雨,但因会后有“的笃戏”可看,群众在雨中坚持到了最后。这一情景给了当时负责文教工作的领导人很大的启示,决定对这一戏曲形式加以改革,用来做宣传工作。浙东行政公署文教处组建了社教队,指导民间艺人,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排练反映爱国抗日内容的新戏。

在浙东区党委旧址旁的浙东银行旧址里展出了当时各种各样的抗币。为了粉碎敌人的封锁和掠夺,浙东行署报经中共中央华中局同意,于1945年4月1日在梁弄镇成立浙东银行,资本总额为抗币200万元,相当于食米100万公斤的价值,在区域内设立四明、三北两个分行和鄞县、余姚、上虞、南山4个支行,主要工作是发行抗币、经营政府金库、兑换货币、办理浙东抗日根据地范围内的各种生产贷款等。此外,还有行政公署交办的春荒赈粮、工商业拨款等其他事项。1945年9月浙东游击纵队北撤时,浙东银行停业,抗币兑换收回,不让老百姓受损失。

浙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是根据地培养军政干部的摇篮,当年军队培训了一批又一批的军政基层干部;浙东鲁迅学院是浙东抗日根据地“最高学府”,为根据地培训了700余名有较高政治素质和文化水平的经济、文化人才。浙东韬奋书店不仅通过各地交通站,组织根据地的书刊发行,还自行出版和发行了几十种图书……

行走在梁弄,从70多年前留下的物品中可以看出,浙东抗日根据地党、政、军、金融、新闻等各方面工作科学有序,深得民心。

树木葱翠,凉风习习,走在梁弄街头,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仿佛看到了70多年前,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国人士,在这里办报纸、开书店、兴学校、搞戏剧改革,以笔为枪,唤醒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瑾芸]

标签:宁波余姚:红色梁弄抗战时辐射400万人口

人参与 评论

热点聚焦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