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活着的历史,他们是保家卫国的抗战老兵。当年风华正茂的他们,为了抵御外侮浴血沙场,用铮铮铁骨筑起了抵御日寇的钢铁长城和历史丰碑。遥望硝烟弥漫的战场,回首号角嘹亮的岁月,不会忘却的记忆镌刻在这群活着的英雄们心间,和平与安宁的幸福生活需要全民族的捍卫和守护。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抗日战争时期,无数浙江子女离开家乡,站到了抗击日寇的第一线。许多人马革裹尸,而家人依然翘首企盼,最终依然不知埋骨之所。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在抗日战争时的长沙会战中牺牲的浙江籍将士骸骨将迁回浙江,让这些为国捐躯的将士魂归故里。
1941年9月,离太平洋战争爆发仅两个月,此时的长沙,是国民政府控制下的西南唯一屏障,一旦长沙被攻陷,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将处于被动。危难时刻,浙江籍将士裘彩贵所在的74军,从江西驰援长沙。
9月27日,获得强大空中支援的日军以几倍的兵力,向74军所有阵地进攻,春华山防线崩溃,中国军队伤亡过万。
这其中,起码有数百位像裘彩贵这样的浙江籍将士,倒在了血泊中。当地百姓战后收殓阵亡将士尸首后,树"中央阵亡将士碑"纪念。
为什么会执着地守着这块墓碑?老人的回答是,"我就是对那些先辈们不畏生死、浴血御敌的爱国情怀无限敬仰"。于是,一个惊人的念头在刘金国的心中诞生了——为春华山抗战牺牲的将士们守墓。>>详细
确定找到家属的阵亡将士分别是:原51师151团4连下士、永康人裘采贵,原58师172团中尉、开化人程铁城,原57师副官中尉、江山人叶德钧,原58师173团上等兵、龙游人刘文春,原57师通信排上等兵、浦江人蒋孔一,原58师173团一等兵、汤溪人滕开瑞,原51师野补团三连一等兵、淳安人徐文成,原58师173团一等兵、建德人徐馀寿。>>详细
4月22日,有媒体刊发文章,寻找83名浙江籍阵亡将士的家属,此后名单增至118名,截止7月25日,名单增加至127人,已找到了13位阵亡将士的家人,还有一位阵亡将士陈剑目前只找到了一份材料,还没能找到家人。>>详细
2010年,修建宜巴高速公路过程中,在宜昌市夷陵区黄花乡南边村的工地上,发现一个合葬坑。经查实,这里埋葬着在枣宜会战中牺牲的约3000名第75军抗战将士,其中大多数来自浙江。
黄林兴满头白发,腰板特别直,军人的硬朗气息依旧在。他打仗时留下的伤痕还历历在目,眉骨上方残留着一块炮弹的碎片,右脚四个脚趾全部骨折,小腿后方子弹取出的伤口依稀可见。这些,都是战争给他留下的,他称之为"纪念品"。>>详细
边三最近身体不太好,腿上旧伤复发,容易抽筋。他指了指左小腿上一前一后两个伤疤说:"这是鬼子的刺刀刺的。"边三的抗战故事,就是从这伤疤开始说起的。>>详细
赵老曾3次提到"爱国主义精神",因为这个精神是支柱,是房子的大梁,他们就是靠着这股精神力量来保卫国家、拼死杀敌的。
赵太福说,他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参加抗日战争前,没被饿死;参加抗日战争时,没被打死。所以,他才能健健康康地活到今天。这种乐观豁达的精神也始终贯穿着他的整个人生。>>详细
撩起衣服露出肚子上的弹痕,老兵孙坚笑言"鬼子的三八步枪不中用"。他的抗战记忆,就烙在身上那累累的伤疤之中。
时间是残酷的,一晃70年过去了,当年的男童变成耄耋老者,但依然思路清晰,说起往事滔滔不绝。岁月在孙坚身上留下了印记,也更坚定了他乐观的信念。>>详细
台州唯一健在的抗战女兵薛冽真,95岁,头发灰白,身材清瘦,一副邻家奶奶的模样,若平时遇到,很难把她的过去与"戎马生涯"联系在一起。老人身体还算健朗,只是岁月已然将她的思维一再放慢,也可能是她这辈子经历了太多的苦难,现在已不忍再提。>>详细
中日战争、国共合作、八年抗战……这些宣传画板足足花了老人大半年时间:"还有一些没挂起来,放不下了。"展览馆内还陈列了一些老人存留下来的抗日物件,包括行军水壶、军大衣、徽章等。>>详细
这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抗战老兵——16岁在老家江苏海安参加新四军,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参加过孟良崮战役、鲁西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1953年退伍转业,辗转丽水、绍兴,最终定居温州平阳。他叫丁文余,今年93岁。>>详细
抗战八年,钱青所属的75军几乎参加了所有的重要战斗,枣宜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上千场战斗,数量之多,老人家自己都记不清了。>>详细
从抗日战争开始,密电码破译在各方抗日力量对日伪军的战斗当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浙东纵队就出现了以为战场密电码破译的高手——"风语者"秦基>>详细
在完成"致敬浙江老兵"专题的过程中,一段段历史被挖掘、一个个抗日战士英勇悲壮的故事令人感动,除了这些,我们还有心痛。经历漫长岁月的战争、动乱、病痛,耄耋老人已所余无多,他们正在迅速而悄然凋零。
一个专题的力量有限,一家媒体的力量有限,还有更多的老兵需要关爱,还有更多的历史需要我们挖掘。他们再也等不起一个五年十年,莫让历史无声湮灭,莫让英魂一生留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