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因“娘炮”问题就诊的青少年不断攀升 专家:需社会引导


来源:浙江新闻

此文发布后,“娘炮”现象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关注。有网友争辩,“娘炮”究竟只是多元文化的体现,是个人自由;另一部分网友则与新华社持相同观点,“阴

timg (2).jpg

近日,新华社刊文《“娘炮”之风当休矣》,批评了“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的病态审美,并把矛头直指“小鲜肉”偶像令人错愕的形象与做派。

此文发布后,“娘炮”现象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关注。有网友争辩,“娘炮”究竟只是多元文化的体现,是个人自由;另一部分网友则与新华社持相同观点,“阴柔之风”的确是审美病态的体现,它不应该成为“社会流行色”。

记者从省内部分心理咨询机构、精神卫生中心了解到,近年来,因为“娘炮”问题前来就诊的青少年人数不断攀升,不少家庭饱受困扰。那么,这一现象背后折射的是什么心理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娘炮”之风?

为此,记者采访了浙江省精神卫生中心医疗办公室主任刘兰英和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青少年早期干预门诊副主任医师王奕權。

初二男生这样告诉医生

“不上学,我还可以去做网红”

涂眼影、修眉毛,经常上网向“网红”男明星学化妆,桌上摆放的化妆品比妈妈和姐姐的还多……这是刘兰英上周在门诊接诊的一位初二男生小张。

除了“娘炮”的外表,小张的日常行为也已经十分反常——很久不去上学,每天和社会上的混混们在一起,在外找了一份每月2000元的临时工,与家人很少交流。

刘兰英对小张进行了专业的心里测试,排除了焦虑、抑郁和精神症状。她试图与小张进一步交流,当问道“你不上学,以后靠什么养活自己”时,小张翻出手机上的一张男明星照,并认真地回答:“不上学,我还可以去做网红啊。”

记者根据照片检索,小张所崇拜的这位偶像,是一位生于1999年的男演员、模特。小张掌握的化妆技巧,都是在网上和他学的。

其实,小张并非精神卫生门诊的个案。

“从去年上半年开始,这样的案例逐渐增多,平均一到两个礼拜就有一位。”刘兰英观察后发现,这些人群均为13-15岁的青少年,从外表上看,男生们和小张一样涂脂抹粉,女生们则是奇装异服。“总之都很另类,不是传统审美能够接受的打扮。”

随着门诊病人的增多,刘兰英的担忧也在加重。她说,这些向她求助的家庭,大多经过长时间的“斗争”,家长们都认定自己的孩子“病了”,因为没有躯体上的问题,于是他们来到精神卫生科门诊。但她认为,依然有大部分家长和孩子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据新华网

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

并不适合接受所有的“网红”信息

“网红”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有多大?

去年,新华网所做的一篇题为《95后的谜之就业观,你看懂了吗?》的调查分析显示,高达54%的“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为主播、网红;他们中,近半数人希望通过颜值引起同事的关注,比例甚至超过了“通过工作能力得到认可”。

为什么初中生群体会成为“娘炮”现象的“重灾区”?

王奕權也接诊过多起青少年对于自己的性别界定存疑而前来咨询的案例。“这类现象以初中生居多,由于心理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但又很在意他人的看法,因此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改变自己。”

王奕權告诉记者,出现此类情况,一般有两种原因。一是因为跟风。“看周围的人都在关注,就觉得一定是好的,会主动去搜索这些‘潮流’。久而久之,讲话、穿着也会不自觉向其靠拢。”

另一种原因则是由于孩子本身的不自信。青少年往往自尊心比较强,当觉得自己不善于社交、无法融入集体时,部分孩子会为了消除自己的社交困境,获得大家的认可,而逼着自己去关注、了解并且模仿网上受到追捧的一些形象。

其实,“网红”并非近两年兴起的新生产物。网络红人的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兴盛之初就开始萌芽,发展至今已有近20年的进化变迁史,它给予了更多草根平民展现自我优势特长的通道。《2016中国网红经济白皮书》一项调查统计显示,“网红”人数目前已超过100万。

但刘兰英认为,并不是网络上的所有信息都可以向青少年无条件敞开。“虽然不少‘网红’的年纪也只有十四五岁,但他们的背后有一个社会化的运作团队,所以他们代表的并不是一个十四五岁青少年该有的形象,他们所传递的信息也不能全盘输出给青少年。”

timg (3).jpg

社会引导和家庭教养同等重要

“娘炮”可能带来更多问题

“娘炮”之风该不该喊停?

在刘兰英看来,这一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一个是社会引导,网络信息应该经过筛选后传播。而另一方面,家庭教养的缺失也可能导致青少年“走偏”。

“很多家庭给孩子的关注少了,孩子内心就希望通过这样引起重视。”刘兰英相信,绝大多数孩子都不可能天生就是这样,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和家庭教养的不到位,也应该为这一现象“买单”。

刘兰英要求这些门诊病人长期随访,并且要求父母与青少年一起门诊治疗。

王奕權也认为家庭难辞其咎:“家长需要给孩子应有的关注,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保持好孩子学习、生活的比重,对他们的行为进行适当调整。”

在心理学上,“儿童性别认同障碍”的发生原因是教养方式、行为模式和鼓励异性行为。“如果这些孩子发展为性别认同障碍,那将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工作、婚姻和社交。” 刘兰英说。

王奕權认为,应该用更加积极的方式去调整青少年的认知。比如,可以让男孩子做一些竞技类的体育训练,增强他们的肌肉、力量,锻炼他们的意志品格。“目前社会包容度增加,对于穿着扮相没有绝对的标准,如果是符合自身审美需求且个人不反感的行为模式,家长也不要强制打压,否则会适得其反。”

[责任编辑:王秀秀]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热点推荐

热点聚焦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