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百年品牌书写时尚传奇——浙江宁波服装业用电发展记忆


来源:凤凰网宁波综合

在浙江宁波,有一个群体被称为“红帮裁缝”,他们凭借百年工匠精神,一直走在西服制作的最前沿,成为中国服装界的一块“金字招牌”。一百年前,“红帮

供电员工在罗蒙集团生产车间检查用电安全。毛立纲摄

在浙江宁波,有一个群体被称为“红帮裁缝”,他们凭借百年工匠精神,一直走在西服制作的最前沿,成为中国服装界的一块“金字招牌”。一百年前,“红帮裁缝”以精湛的工艺在中国服装史上谱写了辉煌的一笔。今天,东海之滨崛起服装名城,勤劳智慧的宁波人打造出中国最大的服装产业基地,续写新时代“红帮裁缝”新篇章。而在“红帮裁缝”发展的背后,从脚踏缝纫机、电熨斗,到电动缝纫机、自动化生产设备,再到全球领先的智能工厂,用电设备的变化见证了服装企业发展与壮大的历程,坚强、智能的电力供应更成为“红帮裁缝”创国际品牌、铸百年企业的强劲引擎。

“咔咔咔……”缝纫机的裁剪声,声声入耳。柔软的布料在裁缝的手中被缓缓裁剪开。百余年的时间稍纵即逝,如今,宁波的服装企业依靠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科技创新,续写着“红帮裁缝”的时尚传奇。

从两三台电动缝纫机到现代化高科技流水线,电力为罗蒙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江口街道是中国服装之乡、“红帮裁缝”的发祥地。风光旖旎的甬山如一座天然的绿色屏障,呵护着这片沃土。剡江、县江、东江三大水系贯穿于整个江口,三江汇流后始称奉化江,造就了这方物华天宝之地。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奉化江口走出了许多服装名师。如今,传承“百年红帮”的罗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百米高的总部大厦高高耸立在罗蒙国际时尚产业园内。罗蒙国际时尚产业园占地7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拥有17条世界先进的西服衬衫智能化生产流水线,2条专业茄克休闲服流水线,并特别配备一条高级西服纯仿手工精制生产流水线。西服日产可达1万套,衬衫2万套。对于今天的生产规模,负责罗蒙西服生产的西服厂厂长竺秀君感慨地说:“这要是放在30多年前,是连做梦都不敢去梦到的。”

20世纪80年代正是西装最流行的时期,考虑到地方的服装传统,宁波江口镇政府借助从上海“告老还乡”的红帮老师傅的手艺和他们在外地的关系,着手创办罗蒙西服厂。本地盛家村人盛军海踏实勤奋,被任命为厂长。

创立伊始,没有厂房,借来公社食堂200平方米的闲房;没有资金,向职工、亲戚、朋友和信用社借贷;没有业务,拜托老师傅们出马,找知名服装公司搞加工业务……竺秀君是厂里招收的第一批职工,她回忆那时厂里80多名女工用的都是自带的脚踏缝纫机,唯一享受“用电待遇”的是照明灯具、电熨斗和夏天使用的电风扇。

盛军海忠实秉承了“红帮裁缝”艰苦创业、精工细作、追求一流、改革创新的传统,使得罗蒙在1985年和1986年连续获评上海黄浦区服装公司优质产品。厂里的业务量逐步扩大,脚踏缝纫机显然已经满足不了生产需求,但由于厂里用电线路是从镇上的公用变压器临时接过来的,供电量有限,只能零散地添置两台、三台电动缝纫机。

1989年,罗蒙有了自己的3幢3层楼厂房,开始筹划一次性购买200台“上工牌”电动缝纫机。一旦设备到位,供电跟不上怎么办?这让厂长盛军海感到很为难。

奉化供电局得知情况后,主动上门与厂里协商沟通,实地了解罗蒙的生产现状与未来规划,随后决定特事特办,第一时间在新厂房安装了一台80千伏安专变,为罗蒙服装厂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坚实的供电保障。

正是在那一年,盛国模成为了厂里第一位专职电工。盛国模回忆说:“80千伏安专变使罗蒙完成生产设备自动化改造,工人数量增加了3倍多,产值与效益突飞猛进。1991年,罗蒙又建造了30000平方米的新厂房,并且首次引进了先进生产流水线,职工人数达到1000余名。”

1993年,奉化供电局为罗蒙服装厂扩装了一台315千伏安专变,同年,厂里根据生产需要,购置了价值1500万元的意大利立体整烫流水设备和面料压缩机。到了1995年,当315千伏安和200千伏安专变投入使用后,厂里又从德国、意大利引进了一批特种服装设备,力求将红帮传统工艺与现代化高科技设备制作工艺完美结合。

充足的电力为罗蒙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现在的罗蒙国际时尚产业园拥有一所10千伏高配室,6个容量从400千伏安到1000千伏安不等的变压配电室,采用双电源供电模式,年用电量达到550万千瓦时。

林鲁旭是江口供电所的客户经理,为了确保罗蒙国际时尚产业园24小时无间断稳定供电,他会定期到生产厂区和高配室检查设备是否出现异常。林鲁旭说:“作为供电客户经理,不但要当好客户的用电保障员,还要当好客户的用电参谋员。”去年8月份,他在帮罗蒙动力资源部负责人盛惠中查询用电数据时发现,用户负荷数据波动较大,于是向盛惠中详细询问了最近的生产情况和设备使用频率。通过交谈,林鲁旭发现因为订单量的关系,生产负荷落差较大。站在客户的角度考虑,林鲁旭建议把按容量计费的方式改为按实际最大需量的计费方式。几个月后,盛惠中找到了林鲁旭,说:“按你的建议改用计费方式后,每个月能省下6万多元电费,你真是设身处地地为我们着想!”

从地下室里的手工作坊到全球领先的智能工厂,优质、智能的供电助力雅戈尔智能制造

潺潺奉化江一路向北奔流,与姚江汇合,形成甬江,向东奔流入海。三江汇流之处,形成宁波的三江口岸。

潮涌三江,百年“红帮”换新装。如今,1.6万家纺织服装企业遍布宁波,年产服装15亿件,宁波成为中国最大的服装生产和出口基地。新红帮的杰出传承者之一——雅戈尔集团,2018年度实现销售收入879亿元,利润总额54亿元,实缴税收23亿元,位居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前列。

来到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鄞县大道的雅戈尔集团总部“雅戈尔国际服装城”,在各个醒目位置都能见到“创国际品牌,铸百年企业”的企业愿景。走进总部内的西服精品车间,十几米长的车间墙壁上一幅“红帮裁缝年历表”异常引人注目。

“要传承红帮裁缝的技艺与精神,雅戈尔着重在智能制造和智慧营销上下功夫。”雅戈尔集团公共关系部经理徐衡律说。

“这里显示着雅戈尔智能制造西服精品车间运行的关键数据。”徐衡律指着“西服智能工厂数据运营中心”大屏介绍说。大屏上滚动显示着雅戈尔集团在浙江宁波、吉林珲春、云南瑞丽三个服装生产基地近三日新增订单,曲线图显示着本年对比去年的订单情况,智能排程、智能吊挂、智能质检、智能柔性生产控制系统等数据和图表。

大屏正中央显示的是车间实时生产流程监控图。徐衡律说:“红色点代表这个工位上吊挂系统已有较严重的服装零件积压,黄色点代表这个工位上服装零件积压开始增多,绿色点是正常生产情况。这样的实时颜色显示能让生产调度员非常清晰地了解目前的车间生产情况,及时进行工作调度。”

这个一万平方米的西服精品车间,拥有全球领先的西服全吊挂流水线,首创国内套装智能化匹配流程,并引进MES系统、智能裁剪系统、AGV智能小车、单工位智能模块等一系列信息化硬软件设备。

“如今智能工厂车间内的用电设备对电压、频率的稳定性和谐波质量要求都是非常高的。我对电力供应和服务都非常满意。”雅戈尔设备部经理柴豪杰说。

“雅戈尔的生产环境自1979年戏台地下室的手工作坊,发展到全球领先的智能工厂,变化真是翻天覆地的。”柴豪杰和设备部的同事回忆起往事,旧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上世纪70年代末,30岁的李如成从农村插队回来后,以2万元知青安置费创办了青春服装厂。在村边戏台的地下室,用职工家里搬来的缝纫机,加工短裤、套袖。十年之后,有了“雅戈尔”这个后来响彻大江南北的服装品牌。当时,10多名知青在地下室作坊里,供电全由一台12马力的柴油机组发电。“那时停电是家常便饭,企业生产很大部分依靠自行发电解决。电压非常不稳定。普通照明电压不会超过180伏,日光灯经常都亮不起来。”柴豪杰回忆。

1993年,雅戈尔完成股份制改革,进入一个飞速的发展期,销售量每年以90%多的速度递增。雅戈尔逐步有了西服厂、时装厂、衬衫厂、针织厂等6家生产企业,引进了国外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每个工厂都有三四台35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组。每周总要用上好几天柴油机组来供电。”柴豪杰说道。

1999年,多元化经营、拥有雄厚资金的雅戈尔搬迁到现在的鄞县大道。当时的鄞县供电局为雅戈尔铺设了35千伏专线,雅戈尔的高压配电房内配备了2台变压器,容量分别为8000、5000千伏安。

进入新世纪,浙江省经济高速发展,在全省缺电的大背景下,每到夏季,雅戈尔也面临错避峰用电的局面,“每周周六或周日肯定有一天要让电于民。”

2010年,宁波被列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坚强智能电网第二批配电自动化试点城市之一。此后,浙江宁波供电公司在主城区及各县(市)区相继开展差异化的配电自动化建设工作。电网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带来供电可靠性和供电服务水平的显著提升。

2016年,宁波入选国家电网公司创建世界一流城市配电网十个试点城市之一。浙江宁波供电公司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按照全市域、全电压、差异化实施、双创新驱动的原则开展世界一流城市配电网建设,目标是2020年城市供电可靠性达到99.990%以上,农村供电可靠性达到99.964%以上。

在雅戈尔智能西服工厂,流水线接入互联网大数据,消费者在门店量体,最短两天就能拿到定制的西服。优质、智能的供电助力雅戈尔智能制造与智能营销建设。今年上半年,雅戈尔累计用电量达到200万千瓦时。“夏季是服装生产旺季,7、8、9三个月每个月的用电量都将达到100万千瓦时以上。现在的供电不仅充足,服务更没话说,我一个电话,供电所的客户经理就上门服务了。我是一次也不用跑。”柴豪杰说。

今年8月底,在雅戈尔国际服装城大门右侧的圆球型建筑内,雅戈尔将推出全国第二家时尚体验馆,引入3D量体等“黑科技”的智慧营销,传播最潮流的时尚文化。“我们依然固守着服装的主业,初心不会改变。雅戈尔力争通过30年的努力建成世界级的时尚集团。”徐衡律说,“我们还需要优质、智能的电力支持。”

【链接】

“宁波装,妆天下”

鸦片战争后,浙江宁波辟为“五口通商”口岸,风气开放较先。19世纪末,宁波奉化江两岸的一些裁缝,凭借其精湛的西装技艺扬名上海滩,也赢得了许多外国人的青睐。因为当时来中国的英国人、俄罗斯人、荷兰人等大都是红黄头发,“红帮裁缝”因此得名。

红帮裁缝当时在中国服装史变革潮流当中能够顺应时代潮流,本着洋为中用的原则创造性地设计出了自己的服装,最典型的就是中山装。红帮裁缝创造了中国服装史上“五个第一”:第一件西装,第一套中山装,第一家西服店,第一本西服理论著作,第一家西服工艺学校。

2005年“红帮裁缝技艺”被列入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亮报

[责任编辑:王秀秀]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热点推荐

热点聚焦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