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天南海北鄞州人(30) | 戚正武:蛋白酶抑制剂研究的领跑者


来源:凤凰网宁波综合

人物感言:◎建设创新型国家,没有创新型人才,什么也干不了。◎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年轻一代肯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师给我们兄弟取的名字,分别为正文和正武,一文一武,”2

人物感言:

◎ 建设创新型国家,没有创新型人才,什么也干不了。

◎ 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年轻一代肯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戚正武院士接受鄞响客户端采访。

“老师给我们兄弟取的名字,分别为正文和正武,一文一武,”2018年12月26日,戚正武院士在上海接受我们的专访,一开始就幽默地介绍起名字的由来,“其实武的不武,文的更文”。

采访当天,86岁的戚院士在大女儿的陪同下,作为嘉宾参加鄞州上海商会(乡贤联谊会)成立仪式。戚老瘦高的个子,满头银发,戴一副眼镜,围一条格子围巾,温文儒雅全无“武”味,却以“武”的精神迎接了人生中的每一次挑战。

“戚院士,您读书成绩一定很好吧?给我们介绍一下求学经验?”

“叫戚老师好了,小学时我成绩不好,还曾留过级。”戚正武院士的回答让我们有些吃惊。他说,自己小时候贪玩,读书不用功,小学一二年级时拿到学期成绩单,得知要留一级。“糟了,回家要被母亲打屁股,赶紧去问哥哥的成绩,得知他也留级。”戚正武说,当时自己长舒一口气,“这样大家回家都没挨打。我哥哥后来交通大学毕业,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不过,我也跳了两级。” 戚正武说。

第一次跳级是高中,没读高三,从高二直接考入了大学。那是1949年5月,上海即将解放,17岁的戚正武高二还未结束,由于战事而停课,在家待着无聊,他决定先去体验一下高考气氛。当时上海的公费理工科大学只有交大与同济,竞争非常激烈。戚正武本来一心想学工。但因为工科的录取分要高于理科,戚正武大代数、解析几何等高三课目都没念过,物理也未念完,只好退而求其次报考理科——同济大学化学系。

“我不喜欢化学,但化学多少可与工业沾点边,以后容易找工作。”戚正武怎么也没想到,这一次尝试竟意外被录取了。

在生化所办公。

戚正武说,1937年他5岁时住在大世界附近,亲耳听到日机扔下炸弹的爆炸声,这让他终身难忘。过苏州河桥时必须向日本鬼子低头鞠躬,心中的忿怒无法抑制。解放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戚正武意识到只有走工业化道路才能兴国兴邦,建立强大的国家。

同济大学是以德国的方式教育学生,务实、认真、重实践。每一个化学系学生有自已固定的实验桌,可随时做实验。戚正武特别钦佩曾在德国留学12年、教有机化学的汤腾汉教授,他将枯燥的有机化学符号讲得非常生动。从此他开始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兴趣。

第二次是大三时,当时国家因建设社会主义急需科技人才,要求大学三四年级学生同时毕业,上海科学院可优先提前到各大学挑选,他们在同济理学院挑了两名,戚正武被挑中,分配到中科院上海生理生化所,由此踏上了科研之路。

访谈中,除了勤奋,戚正武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是“诚实”,“做人要老老实实,做学问要规规矩矩,不浮躁,不争名夺利。”

先道德后文章,这是他从小受到的教育。

戚正武至今清晰地记得,在动荡的战乱时期,他就读的晓光中学仍然严以治学,以德育人,每周一的第一节课有班主任数学老师杨德隅结合事例教导学生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黑板上,杨老师不用圆规直尺就能画出任何大小漂亮的圆或直线。地理老师褚绍唐能很快画出各省的地形,将甘肃省形象地描述为“一条大尾巴的金鱼”。这两位老师后来都在大学当了教授。

戚正武说,很幸运在1952年分配到当时的中科院上海生理生化所,导师是刚从英国留学回国的曹天钦先生(夫人是复旦大学原校长谢希德),他们两位厚德笃学,对学生的循循善诱、有教无类、一视同仁,深深地影响了戚正武,“从他们身上,让我学会了如何为人处事,如何从事科研工作。”

实验室一无所有,他们白手起家自力更生,逐步创造条件,是解放后中科院首先建立的蛋白质研究实验室。1955年他被派遣去苏联留学,攻读副博士学位,两次获得研究所的年度奖。

1959年他学成回国,正值国庆10周年,生化所雄心勃勃,提出要人工合成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胰岛素。戚正武随即加入后勤队伍,为合成胰岛素制备所需的各种氨基酸材料,曾辉煌一时的生化所东风生化试剂厂由此起步。

杭州记念曹天钦学术会议。

1962年,他受命独立建立“酶蛋白”课题组。“实验条件非常艰苦。”戚正武说,当时实验室最贵重的仪器是一台上海雪花牌家用冰箱和上海雷磁科学仪器厂试制的第一台可见光分光光度计。他选择植物中的蛋白酶抑制剂作为主攻方向,因“它们的分子量小,得率高,容易纯化,易于检测”。在“文革”前短短几年内,实验室即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分别从绿豆和慈菇中分离纯化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蛋白酶抑制剂,测定了它们的氨基酸序列,证实了在它们分子中都存在着两个独立的功能域。当时国际上对蛋白质分子中存在有结构域的概念还相当模糊,戚正武的结果是最直接的证据。

就这样,戚正武带领实验室克服种种困难,培养了近百名学生,成为国际上公认的研究蛋白质和活性多肽的重要中心之一,为我国科研事业作出了可喜的贡献。 

“文革”结束后,戚正武继续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1982年完成绿豆胰蛋白酶抑制剂氨基酸序列测定,这是国内首次阐明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报道;发现新的双头慈菇蛋白酶抑制剂家族及体内蛋白前体加工酶的抑制剂;从蝎毒及芋螺毒素中分离纯化了多种新的神经多肽毒素,它们不仅是研究神经生物学的重要工具,也具有潜在开发为临床新药的价值。

2003年,已是古稀之年的戚正武欣然接受母校同济大学邀请,成立“同济大学蛋白质研究所”。他以神经科学泰斗张香桐院士的话“老牛自知近黄昏,不用挥鞭自奋蹄”加以自律,以“先道德后文章、先团队后个人、重奉献轻名利、重创新轻浮躁”的处世和治学原则,培养年轻的一代。

“我5岁离开宁波。”戚正武说,至今离开家乡已整整81年,但家乡的一切在他看来都是亲切的。他也尽一己之力,始终为推动家乡建设和发展努力着。

2008年,梅墟中心小学(始建于1908年的梅墟求精学校,是他父亲的母校)迎来百年华诞,在校庆仪式上,戚正武勉励年轻一代发扬“求精”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家乡的发展作贡献。

2011年,他以父亲戚德祉为名在梅墟中心小学设立奖学金,鼓励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学生,并通过优秀学子的典型事例,激励他们勤奋学习、精益求精。

2013年,戚正武院士与鄞企——宁波美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院士工作站。利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平台,他帮助企业分析抗体研发技术的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和应用,明确市场定位,并助力企业申报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至今已助力美康生物获得了10多项发明专利授权。

他说,很高兴看到宁波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发展位于全国前10位。他说,有两点值得思考,一是院士、名人多,二是企业家肯做慈善事业,如捐建宁波大学的包玉刚等等。

“为什么?是位于沿海城市的优势吗?沿海城市不止一个宁波,”戚正武说,“我看,重要的是宁波的家风与传统。”

他说,宁波人老实勤奋,重视教育,家庭规矩重。就像他父亲,祖父早逝,家境贫寒,父亲未成年就背井离乡去上海,在一家南北货批发行当学徒。正是因为勤奋、诚实、好学,加上一手秀气的毛笔字,由此深得业主欣赏,最终继承其产业。我母亲只念过一年书,全靠自学。她善良,热心、乐于助人,对子女家教很严,这些都让他们终身受益。

“以德为先,以善为本,做人要老老实实、规规矩矩。”他说,“宁波有好家风,要一代代传承下去,努力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王秀秀]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热点推荐

热点聚焦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