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天南海北鄞州人(44) | 陈俊亮:心系国脉勇攀高峰


来源:凤凰网宁波综合

人物感言:心胸开阔,乐天处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挫折是宝,错误为师。坚持努力,终有所成。他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通讯设备的纠错大师,是中国首个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

人物感言:

心胸开阔,乐天处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挫折是宝,错误为师。坚持努力,终有所成。

图为1987年参加一次国际学术会。

他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通讯设备的纠错大师,是中国首个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的研制者之一,也是中国智能网的创建人。

他叫陈俊亮,鄞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前不久,我们走进北京邮电大学眷7楼。在陈俊亮时而平缓时而凝重时而奔放的讲述中,我们一次次感动于他矢志不渝的爱国热忱、敢于拼搏的科研精神和永存心间的家乡情结。

1955年从上海交大电讯系毕业后,陈俊亮被分配到北京邮电学院(现北京邮电大学)当老师。此时,国家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北邮推荐优秀青年教师参加公派留苏的选拔考试,陈俊亮成为北邮唯一录取的一个。1961年,他从莫斯科电讯工程学院学成归国。自此,踏上了科研之路,心无旁骛。

1965年,陈俊亮刚完成“6401会战(研制有线600/1200波特数据传输设备)”,1966年底邮电部又下来一个紧急任务。那个任务叫“701”,后来才知道就是为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研制无线数据传输系统。

“‘701’任务的技术指标非常高,”陈俊亮说,当时,中国无线数据传输的误码率在最佳状态下只能达到每发送1000个码错几个,但是“东方红一号”却要求误码率降低到发送10万个码才允许错几个,“技术要求提高了100倍。”这提高的100倍大部分压在了负责编码纠错的陈俊亮身上。

1967年初,项目开始组建队伍。“组里面能带头的只有几个青年教师,但英文基础差,没有编码纠错的基础知识。”陈俊亮说,“要完成任务,靠他们不行,靠我学的知识,也不行,得找英文杂志,找新的思路与方法。”

由于陈俊亮有着扎实的英文基础,经特批,他走进了北邮外文图书馆。十多天过去了,毫无所获。突然有一天,他在一堆新到的杂志里翻到了一篇非常有参考价值的文章。这篇文章介绍了一种“差数集码”编码方法,在一定应用条件下正好具备了纠错能力强而实现又简单的特点。

图为参加北邮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年会。

“看了整整一天,第二天带笔记本再记下来,除了吃饭,就拿着那本杂志了。”陈俊亮说,“折腾了三四天,终于明白了用这种编码方案的基本思路。”虽说这篇文章解决了基本思路,但通讯双方要实现既高度可靠又高效率,则必须实施既纠错又检错的技术方案,为此,陈俊亮在几天内确定了双向通讯、纠检结合、同步通讯等基本实施方法,以此为基础,制定了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纠错编码的总体方案,顺利完成了任务。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太空时代,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有能力发射卫星的国家。1978年,项目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励。

在纪念册里,陈俊亮这样写道:“当时真有搞不出来的感觉,这时候只要意志一松懈,可能就真的搞不出来了。我深深体会到在关键时刻咬紧牙关、坚持不懈的重要性。这里首先要战胜自我,等熬过这段困难时期,看到前进道路时,才会真正体会出自己成熟起来的感觉。”

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了,“人生有了180度的拐弯。”

留美是第一个“拐弯”。当年,作为中国首批赴美留学的五十名访问学者之一,他进入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学习,师从名家,眼界大开。

“思路一下子打开了,”陈俊亮说,“怎样搞研究,如何组织研究,心里都有了个底,回来搞科研就思路明确,方法踏实。”更重要的是,让他对自己的要求从“完成组织指派的任务”,上升到“通过自行研究与判断提出科研提案”。

1981年,陈俊亮学成回国。此时,在发达国家,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取代了机电式,且技术越来越成熟。但是中国普通电话仍旧是老式的机电式,电话普及率仅有0.5%,邮电部门决定上马程控电话交换机项目。 

早在1975年就成功做出过100门小型程控式交换机的陈俊亮,率领北邮的科研人员在1983年参与了邮电部上海第一研究所主持研制的中国第一台“DS-2000程控数字市话交换机”,这个项目还获得了1987年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图为2012年参加实验室研讨会。

将科研成果产业化,成为陈俊亮的新目标。他创建了程控交换技术与通信网国家重点实验室,随后向国家863计划申报课题,在国内率先从事网络智能化的研究,并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套智能网系统。

1996年,智能网项目因创造性解决了智能网的体系结构、业务生成、软件可靠性及过载控制等关键技术,获得了863计划验收的最高评分。2年后,这套系统在全国最复杂的电信网——上海电信网试用并获得成功,使我国的智能网研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样,程控交换机除了打电话外,还具备了多种功能,包括电话卡业务。后来这套系统向全国推广,实现了产业化。

信息产业部曾评价:“这是我国首次在一个完整的技术领域将国外跨国公司的电信网络大型设备完全挡在国门之外”。1999年,“CIN02智能网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004年,“移动智能网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年以后,陈俊亮开始关注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致力于在二者的基础上发展融合的、个性化的、丰富多样的服务,其研究成果可广泛应用于物联网等领域,如航天大型设备检测、煤矿的信息化监控、城市取暖自动化、国防等领域。

“如果在物联网方面有需要,下半年或者明年都可到宁波、到鄞州来做讲座。”陈俊亮院士说。

对于家乡,陈俊亮院士一直来牵挂于心。

3岁时,陈俊亮一家离开宁波赴上海。“解放前爷爷奶奶住在宁波,我和哥哥多次坐轮船从上海到宁波看望爷爷奶奶。”

上世纪90年代,受宁波市政府邀请,陈俊亮和其他甬籍院士一起回到宁波,为宁波发展出谋划策。后来他出差到镇海参加项目评审,还做了一个关于物联网开发平台及其应用的报告。

今年春节前,区委组织部、区科协等组织赴京慰问。对此,陈俊亮院士甚是感动,他说家乡人民没有忘记他,他希望能在物联网建设等方面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说,宁波经济基础好,底蕴深厚,城市发展更需要在引进人才上下一番狠功夫,“我几十年的工作体会是,不管干什么事,最关键的是人,能找到合适的人,马上能从无到有,没有合适的人,再多的钱也没用。”

[责任编辑:王秀秀]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热点推荐

热点聚焦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